專訪何鳯蓮——商台創辦人孫女、兩隻貓的鏟屎官、水墨藝術家……

撰文:楊文娟
出版:更新:

比起「商業電台創辦人何佐芝孫女」這個身份,藝術家何鳳蓮(Chloe)更喜歡用「貓奴」來形容自己。早前她在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舉行個展,展出了由2012年至今年的作品,水墨、人像紙本作品、VR、裝置及3D打印雕塑,主旨與宇宙、自然、人體相關。問她是否經常親近大自然,她的回答是:「我在工作室養了兩隻貓」。

全場作品中,這張全藍的作品《泉源》最引人注目。Chloe解釋了一個少人聽聞的現象,我們之所以會被藍色的事物吸引,因為藍色象徵了充滿生機的藍天、海水,是一種令人安靜放鬆的顏色,這些密碼一早寫在人類祖先的記憶中,遺傳到我們身上。(圖片由3812畫廊及何鳳蓮提供)

「我有兩隻藝評貓,牠們很挑剔」

眼前的何家大小姐,廣東話「識少少」啦,以英文熱心地講解她的作品,從包氏畫廊頂層的「宇宙星辰」開始,沿着樓梯經過「人像」捲軸,遊走到底層的鯊魚和貓等作品,猶如從天上走到地上,連結起天地人三界。Chloe在作品中展現出對「大自然」的興趣,而她的這些興趣原來來自於她養的兩隻貓,兩隻充滿靈氣的動物。

毛茸茸的《占星貓》。(張浩維攝)

「我在工作室中養了兩隻貓,牠們帶給我很多創作靈感。貓不奉承人類,有時懶理人類,要你服侍牠們。」Chloe的兩隻「主子」是雙生兒,樣子十分可愛,有趣的是,因「主子」對人類愛理莫理的態度,訓練她從貓的角度思考。Chloe笑說為取悅主子,對藝術創作多角度思考也有幫助。

Chloe畫畫時候的模樣。(張浩維攝)
除了最後完成品,Chloe希望觀者能了解藝術的創作過程。(張浩維攝)

或許從貓兒身上學到不按常理出牌,此次的展覽,Chloe不只把創作的完成品掛在畫廊當中,更把工作室的模樣陳列出來。包氏畫廊一個明亮的房間,放滿與Chloe創作有關的書,人體、水墨、藝術有關的書籍、雜誌、宣紙等,散落於書架、長櫈、枱面,創作工具放滿一地,地上鋪了一層尼龍布,向觀眾展示其工作室的狀態。「除了看見作品的最終樣子,我希望觀者能了解創作的背後。」展覽的佈展如是,Chloe在創作中也喜歡描繪種種動態,如游動中的鯊魚、爆發中的火山、震動中的音樂聲響,甚至VR作品中太空水墨花的心跳,呈現不同的情緒、現狀的張力和紋理。

Chloe得獎後,作品在中國會展出,與《Times》雜誌編輯合照。

工作室貼了貓兒的樣子,Chloe甚至很想把牠們帶到展覽場地,可惜最終沒有。相片的兩隻小貓站在Chloe的作品上,「她們經常品評我的作品,很多挑剔」,Chloe笑說。她似乎沒有害怕貓兒弄壞作品,反而說:「作品中的墨已經乾了,不會弄污牠們的毛髮。」

10歲已開始以水墨創作

雖然喜歡描繪動態的事物,但Chloe卻自小動靜皆宜,小時已在水墨上顯露天份。她笑說自己的身材太高,不太適合跳舞。

小學時,Chloe在香港上國際學校,放學後參加水墨和書法班,當時適逢回歸,她參加南華早報舉辦的繪畫比賽,設計的《Times》雜誌封面獲得冠軍。當時的得獎作品已綜合東方的墨和西方的油粉彩,而這種中西融合的創作手法,她一直沿用至今。

Chloe在美國上大學,對西方藝術史中的人像畫有研究:「頭一千年的西方藝術史,都在畫人,甚至到文藝復興。」這方面的興趣,令Chloe持續創作人像作品,更結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創作出三個系列的人像,如肖像的素描,單獨人體的水墨卷軸、群像人體的水墨與丙烯(Acrylic),將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與西方的藝術傳統交流,擴闊和實驗藝術的可能性。不論是創作所有的材質或藝術的方向,也反映了Chloe多元的文化背景及視野。

群像作品《昇華1》。(圖片由3812畫廊及何鳳蓮提供)
Chloe在群像作品《昇華1&2》下擺放了一面鏡子,讓人從鏡中看見自己和作品,比擬「從藝術中看見自己」。

Chloe在美國上大學,對西方藝術史中的人像畫有研究:「頭一千年的西方藝術史,都在畫人,甚至到文藝復興。」這方面的興趣,令Chloe持續創作人像作品,更結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創作出三個系列的人像,如肖像的素描,單獨人體的水墨卷軸、群像人體的水墨與丙烯(Acrylic),將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與西方的藝術傳統交流,擴闊和實驗藝術的可能性。不論是創作所有的材質或藝術的方向,也反映了Chloe多元的文化背景及視野。

有感水墨作品一般都是平放或直掛的狀態,Chloe也善用了包氏畫廊迴廊的空間,45度角掛起卷軸,讓走過的觀眾進入像看電影或動漫般的狀態,欣賞逐格菲林或圖畫播放,甚至可以當成看故事連環圖般。Chloe是次展出的作品大型,加上數量不少,為免觀眾看得視覺疲勞,她在群像作品《昇華1&2》下擺放了一面鏡子,讓人從鏡中看見自己和作品,比擬「從藝術中看見自己」。

觀眾示範了從不同角度觀看這一系列「菲林」。(張浩維攝)

以藝術創作回應科技熱

Chloe今年的新作品中,有一些是對當下科技熱的回應。在AI、3D Printer和VR興起的年代,她思考着人如何在科技年代生存,以及人如何在科技發展中保持獨特性。對Chloe而言,人的獨特性不單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在關顧自然之餘,也思考未來。

「科技去到今天已變成了全人類文化熱潮,太空、銀河、火星、時空旅行、平行時空、曼德拉效應,大家都在談論着。」Chloe感受到這股熱潮,所以她以傳統的水墨甚至最新潮的3D Printer、VR打開對話,甚至拋出一條條問題,讓觀者尋找自己的答案。

Chloe是一個熱心的導賞團團長,向觀眾講解自己的創作。(張浩維攝)

一系列的肖像畫,Chloe以3D Printer打印成樹脂合成物的雕塑。Chloe表示在畫紙上創作的思考模式,與用作3D Printer的思考模式不一樣,所以作品很多時不能直接打印,要調整畫作以求打印得到。這一肖列肖像畫,Chloe試用不同的創作媒介,如丙烯、水墨、咖啡、碳粉、鋼筆、版畫,讓觀者細看每一個作品的細微之處,製造空間讓觀者思考,「到底這與人手創作的塑雕有何分別?」。
 

紙本肖像畫與3D樹脂打印雕塑互為對照。(張浩維攝)

「無限」、「蟲洞」(連接兩個時空的隧道),Chloe都把這些符號放到水墨藝術中,更新傳統山水畫的內容,讓人感覺新鮮。而且,作品《穿過蟲洞》使用了蟲洞的意象,更有新意的「留白」意義。本來是一個圓型,但Chloe卻呈現為兩條平行、毛茸茸的線,「通過你的想像力串連那兩條線,才成為一個洞。」

Chloe以當代水墨的方式,加以創造「無限」的符號,是為《無量》。(圖片由3812畫廊及何鳳蓮提供)

其他作品

+1

通過不同的作品,Chloe留下了傳統與當代的線索,讓人思考存在的問題。包氏畫廊的展覽已完結,但觀眾也可以到3812畫廊繼續觀賞Chloe的作品,倘若遇上Chloe,熱情的她總是願意和人聊上個把小時。她期待觀眾的到來,因為在她看來,「一個作品需要遇見觀眾,去產生對話」,她不擔心觀眾未必明白創作的意圖——身為創作者,她負責「為觀者提供想像空間」。Chloe這樣說,令我想起伊朗導演阿巴斯的說話,「一部電影,一百個夢。」藝術並非帶給我們單獨、惟一的世界,而每一個體觀賞藝術時,都在創造他自己的世界。

VR作品

何鳳蓮當代水墨展「昇華」

日期:即日至12月31日
地點:3812畫廊(西營盤皇后大道西1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