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文化」傳承傳統工藝 考古盲盒嘗發掘文物苦與樂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近年文創產業有不少有趣的商品推出,例如早年大受歡迎的台灣故宮博物館推出「朕知道了」膠紙、翠玉白菜傘等,都成為一時潮物。近日,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成都漆器工藝廠的漆器體驗包走紅,前者更買斷市不斷補貨。這類文創消費商品,既豐富用家生活體驗,又做到了推廣文化的作用。

最近火熱的河南博物院文創產品「考古盲盒」,據媒體報道說已經被買到斷貨,5天線上銷售額超50萬,緊急補貨的600個盲盒在35秒內被一搶而空,是一款名副其實的「網紅文創」。這款文創產品,把時下流行的「盲盒」概念與文物結合,所謂「盲盒」就是盒子上沒有標明何物,買賣資訊極不對稱,但以此強化消費者對購買結果的預期心理,以及可能會獲得的驚喜感。

「考古盲盒」把青銅器、元寶、銅佛、銅鑒、銀牌等「縮小文物」藏於土中。玩家拿起古代挖墓常用的考古神器縮小版「洛陽鏟」,小心翼翼地層層挖土,再細細地掃去沙塵,出土的盲盒如未知的寶藏慢慢呈現全貌,玩家參與的喜悅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網民拍片「發挖」考古盲盒過程】

+2

不同級別的盲盒內藏「寶物」等級也不同,十二生肖獸首印章、大將軍虎符、武則天金簡或杜嶺方鼎等都可能被挖到。根據曾體驗這產品的網民留言:「手套一戴,是考古學家的感覺了」、「這就是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體驗吧,一鏟子下去可能有寶,有可能啥都沒有」。

據《成都日報》分析,這款產品所以大熱在於它讓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體驗了考古尋寶的不確定性,和背後可能藏著的巨大驚喜。即使是買賣資訊不對稱,所「挖出」的物品甚至有可能沒有價值,但對消費者來說都是難得的模擬消費體驗:例如先戴上手套,用考古神器洛陽鏟逐步將泥土挖開,從泥土中找到模擬大將軍虎符、武則天金簡、杜嶺方鼎等等「價值連城」的文物,也可能只收穫一抔充滿千年古都氣息的土壤。

+6

書簽材料包學習漆器製作過程

而另一款在內地大熱的文創產品成都漆器工藝廠的漆器體驗包,外形看上去就像一般水彩筆盒子,工具包內有一片已經塗上黑漆的書簽,和砂紙、針筆等各種製作漆器的工具。用家需要先用一片砂紙將塗好漆黑的漆器書簽打磨光亮,讓漆器書簽看上去閃閃發亮,一朵銀色的芙蓉花也顯現出來。這時用家需要拿起針筆,一筆一畫地為芙蓉花的花瓣畫上「褶子」。最後,再用色漆為芙蓉花暈彩,塗上美麗的顏色後,一張自製的漆器書簽就成形了,非常漂亮。

成都漆器工藝廠漆器體驗包及內藏書簽。(搜狐)

這類成功大賣的文創產品,創意十足,而且充份強調用家體驗傳統工藝的模擬「製作」過程,既強調創意價值,又滿足了文創產品理應包含的文化屬性,成功激起消費者購買需求,讓傳統工藝及基本技術從博物館、工藝館走出到民間。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認為,「考古盲盒」大賣正正彰顯了傳統文化魅力,通過當下流行的盲盒形式,把看起來沉悶的「考古發掘」從被動學習變為用家主動有趣的探索,讓更多的年輕人通過另一個角度,來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西華大學于代松教授在一次談及成都漆器傳承時便曾表示:「消費是最大保護,使用是最好傳承。」

【內地其他博物館的文創產品】

【英國畫家 William Hogarth 經典《時髦的婚姻》,六幅畫訴說一個上流不幸婚姻故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