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將麵包與牛油帶到畫廊 兩位本地藝術家合力烘烤出生活形狀
【訪問/展覽/本地藝術家/Afa Annfa/Gloria Chung】想像一下,當你走進畫廊,面前的不是油畫或雕塑,而是一牆牆多士、用麵包製成的紙巾盒和鏡框,頭頂是閃閃發亮法包水晶燈,還有一尊用牛油雕刻成的觀音像。這感覺像是麵包愛好者餓著肚子入睡後,夜裡會出現的夢境——但這其實是視覺藝術家Afa Annfa與食物造型師Gloria Chung雙人展「A&G Boulangerie」展覽現場。
所以,為什麼將麵包和牛油帶入畫廊?這次我們請來兩位藝術家,為我們解釋創作理念,也談談食物與藝術的本質。
重新定義麵包和牛油
Afa和Gloria友誼始於十年前兩次公幹經歷,當時Gloria還是全職旅遊記者,而Afa則從剛從廣告界轉型為自由模特兒以及藝術家。「Gloria邀請我去巴西和博茨瓦納旅行,正是因為這兩次長途旅行,我們就成為朋友了。」Afa笑著回憶道。
去年夏天,Afa正處於創作低谷期,感到迷茫與無力。當時,畫廊負責人建議她考慮做一個雙人聯展,這讓她突然有了「解鎖」感覺。她立刻聯繫相識多年的Gloria:「她幾年前曾提到,雖然食物藝術在國外很流行,但在香港卻很少有人嘗試。我一直記著這件事,覺得如果有機會和她一起做一個包含真假食物的聯展,應該會很有趣。」
十年來,兩人雖然不常聯繫,但彼此默契卻從未減退。短短十幾分鐘電話,展覽雛形便已誕生:「既然有牛油,那必然會有麵包出現,它們感覺關係很親密。而我們在創作過程中,發現麵包有很多文化意涵,包含歷史、中西方信仰,甚至性別,發揮空間很大。」
由此延伸,她們想到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名言:「如果你是一名麵包師,製作麵包,那麼你就是一名麵包師。即使你製作了世界上最好的麵包,你也不會是一名藝術家,但如果你在畫廊裡烤麵包,你便是藝術家。由此可見,脈絡(context)是定義一件事的關鍵所在。」
於是,經歷六個月籌備,使用了100支法棍、100塊真假多士、10公斤牛油後,她們決定為麵包和牛油重新定義。
在廚房將生活浪漫化
展覽空間被劃分為中島廚房和祭壇兩個主要區域。中島廚房主題圍繞麵包展開。一踏入這個空間,抬頭便是由Gloria以法棍製成的龐大水晶吊燈,她表示:「我們想把麵包放到一個大家覺得一定很華麗的物品上,創造一種反差。」而展覽中水果被珍珠點綴,如珠似寶。「我希望讓大家看到,即使是平凡的水果,也可以如此美麗。每一天小事、小物件、食物,都值得我們留意。」Gloria解釋道。
她也用猶太傳統哈拉麵包(Challah)製成紙巾盒、鏡框等生活用品,亦焗成墻上裝飾,這種麵包以往只會在安息日或重大節日食用,如今已經成為日常食材。拍檔Afa如此解釋道:「神聖背後終歸是反照生活,宗教緣起本就和生活息息相關,不論是希望有好天氣讓農作物有豐收、希望自己可以生兒育女等,都是祈願生活能變得更加順遂和美好。」
而餐桌上擺放的黏土菠蘿和螞蟻,則是兩人十年友誼見證,Gloria回憶說:「我們初相識時在巴西一家有名餐廳吃過一道菜,是菠蘿上面放一隻螞蟻。這道菜讓我們印象深刻,所以這次我們特意用黏土將它重現,作為我們十年友誼紀念。」而一旁的「螞蟻軍團」則是兩人一點小趣味,布展時工作人員一直擔憂食物會引來蛇蟲鼠蟻,Afa就索性自己動手把螞蟻請來現場,她笑言:「不用擔心,他們已經來了。」
展覽另一亮點是《The Pantone Colours of Toastout》,這件作品由Gloria烤製多士,Afa負責藝術指導,兩人共同完成。作品以從星期天到星期六不同程度烤多士狀態,表達出亞洲職場高壓現狀。「TOASTOUT是韓國新詞,形容工作導致自己疲勞不堪的狀態。我們想通過這件作品,讓大家看到生活中壓力與掙扎。」Afa說道,作品不僅是對職場壓力反思,也呼應著展覽主題:「脈絡(context)是定義一件事關鍵所在。同樣是製作麵包,但在藝廊中,我們不再是麵包師,而是藝術家。」
從麵包看到愛情,也看到性別
把目光移到這個區域另一面牆,就是Afa木雕作品《30-DAY LOVE LETTER》。她以三十塊木雕麵包,記錄了一段關係從成長、邂逅、熱戀到消亡然後重新發現過程,她將愛情比喻為自己與藝術間關係,稱這件作品是「寫給自己的情書」。
對她來說,麵包不僅代表生活日常,其實同樣有愛情意味:「一來會有『面包還是愛情?』這個說法,二來在少女漫畫中,女主角常常咬著麵包轉過街角,撞到男生,然後譜出一段戀愛關係,所以麵包亦可以是愛情邂逅的象徵。」這個場面被她刻畫到木雕之上,成為展覽最後一個完成作品。
這個想法也延伸到《30-DAY LOVE LETTER》旁畫作,她想到在成長過程中,很多女孩子會學做曲奇來送給自己心儀男生,讓她感覺麵包亦能用以探討性別議題:「當我找70年代有關麵包店的海報時,許多呈現出家庭主婦角色,感覺Bakery是很女性化的一件事。這次展覽中,我們兩個女性在畫廊裡烘焙,身份卻變成了藝術家。」透過為麵包提供背景和脈絡,兩人嘗試打破某種刻板印象。
用牛油「造神」
祭壇區域則以牛油為主要探討對象,Afa表示自己對牛油主題一直情有獨鍾:「我覺得牛油很慘,因為明明它很好吃,風味很獨特,但好像永遠都沒辦法有自己的舞台,永遠是配角,要配這點什麼才能上台,所以很想為牛油做點什麼。」她透露自己曾單口吃過一大口牛油,吃完更加對牛油感到惋惜,Gloria打趣道:「是吧!這麼尊貴的食物竟然沒有單獨存在價值!」
後來Gloria想到,不如索性給牛油一個至高無上的造型——就是自己家裡每日供奉的觀音。「我一直覺得家裡要有觀音,見到觀音便覺得很安詳,有回家感覺,可以說是我心之所在。既然展覽已經一件變成我們一個小小的家,那便應該要有觀音。」她先把牛油倒進3D模型,再取出來修整,過程重複好幾次。雖然噴上防水物料,但牛油還是會預熱融化,這讓它多了一種暫時性。
受牛油觀音啟發,Afa則創作出一尊信徒碑,與觀音祭壇相對而立。她解釋道:「Gloria製作觀音過程中有倒模、再修飾過程,我突然覺得——就算我們試圖把某些事物推到神壇,好像獨一無二,但都終歸還是倒模結果,其實神的樣貌都是人類想象而來。你都可以把神創造出來,那為什麼我不能把自己放到一個碑上呢?」信徒底下是大約60塊多士,她表示麵包是代表了堆疊的日子,象徵只要活好每一天,普通人也能成為自己生活主角。
對牛油充滿共鳴,其實也和Afa自身經歷有關:「我有好幾個不同身份,經常要周旋於不同圈子,但我都覺得沒有一個世界真正屬於自己,曾經有一種身份認同危機。我覺得牛油給了我一個鼓勵——它沒有固定形態,好像什麼都不是,但這亦正正代表著,它什麼都可以成為。」對此Gloria則簡短回應一句:「Be butter, my friend.」
【展覽詳情】
名稱:AFA ANNFA x GLORIA CHUNG: A&G Boulangerie
日期:即日至2025年3月1日
地點:JPS 畫廊 香港中環士丹頓街88-90號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