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前往海邊走》:由海出發,教人類感受自然生態|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香港是一個沿海城市,我們許多的生活記憶都圍繞着海。新晉作家文海林以海為題,去年年底出版首部作品《天亮前往海邊走》,收錄〈島的記憶〉及〈山海之間〉兩輯散文。漸層藍色的海浪封面,蘊藏着她看海的不同感受。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題目:《天亮前往海邊走》:由海出發,教人類感受自然生態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我想往海邊走

大海陪伴着文海林成長,「我從小就住在『騎樓』,放眼就能看到海。二十年來,我做過不少與海有關的夢。其中一個重複做的夢,是自己打開窗,想逃脫到窗外的海上飛翔。夢裡的海有不同的變奏和光暗,好像隱含着我未明白的事,讓我很執迷。」

除了在夢境中與海結緣,大海亦引發文海林的想像。五、六歲的她總覺得海的對岸,住着自己的分身。這個分身會陪伴着自己,能理解她的情緒,令她充滿安全感,並慢慢建立自己與世界的聯繫。

南大嶼海岸公園將成為香港第七個兼面積最大的海岸公園。圖為鶴咀海岸保護區。(漁護署網頁圖片)

2021年,文海林受編輯邀請,撰寫自訂主題的欄目。她決定書寫這片陪伴自己的海,藉此記錄過往的記憶和想法。可是,這片孕育她的海早已被新建的豪宅切得細細碎碎。為了尋回與海的記憶,她不時遊走各處的海岸。她說:「沿着海岸線走時,內心風景會隨着身體移動,播放着人生過往的不同畫面。由此,我感覺當刻的身體就像一個容器,感受着地景與心靈的互動。」書中也記錄了文海林在香港坐船的經歷,這些都是她與香港海岸的獨特連結。

香港的海

身兼大專講師的文海林,透過《天亮前往往海邊走》書寫香港的歷史與文化。香港是一個三面環海的轉口港,人與貨物不斷流轉,透過海洋,或送到遠方,或前來這座城市,而人物流動的故事讓她很感興趣。

葵涌貨櫃碼頭外的停車場(梁鵬威攝)

雖然海洋形塑了香港的歷史及城市特質,但文海林認為海的存在感愈來愈低。「不少市區的海邊都有高架橋、貨櫃碼頭,是我們沒法靠近的海岸線。同時,我們會感受到天然的海陸交界漸漸消失,海浪聲也逐漸消失。發展海岸線時,我們可能會因為某些地方消失,而漸漸忘記當中發生過的故事。」

〈候鳥踟躕〉 〈靜靜的明日〉

圖為紅耳鵯。

八年前,文海林曾參與鄉郊保育的工作,使她深入認識自然生態與海洋的關係。即使生活在城市,也可以近距離認識自然生態。「早前我買了一支望遠鏡,累積了一些觀鳥的經驗。後來我搬家後發現一隻紅耳鵯在我的露台上築巢、孵蛋,在經歷兩次颱風後,鳥巢終究被吹散了。這讓我想知道來港度冬的冬候鳥,生活過得怎樣。」後來,她觀察同區海邊的候鳥,了解鳥的特性,並寫成〈候鳥踟躕〉。

另一篇〈靜靜的明日〉,則與泥灘的潮汐漲退有關。「看泥灘時,想着海陸交界受月亮太陽影響潮汐,這概念十分吸引。原來,海邊的水和灘上的動物,都受着宇宙裡太陽的活動而影響。生物的生命,像與宇宙連成一線,身處此地的時間概念,也與身處城市中很不一樣。」

馬鞍山泥涌泥灘擁有大遍紅樹林,日出及夕陽時水天一色,另有一番美景。(資料圖片)

大自然的旁觀者

文海林形容自己是「企圖理解自然,卻無法真正僭越自然生態的人」。雖然認知與書寫自然難免有主觀之處,但嘗試了解自然,或許讓我們更能靠近真實。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即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