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夬兒行》傷健共融特別劇場體驗 啟發性尋找自我之旅|何故專欄

撰文:何故
出版:更新:

《夬兒行》由殘疾人士的生活出發,一次很有趣的劇場體驗,也是一段很有啟發性的尋找自我之旅,更是一場很有創意和意義的傷健共融演出。

《夬兒行》是2025年香港藝術節「無限亮」節目之一,由國際知名舞蹈家兼殘疾領袖克萊兒・康寧漢(Claire Cunningham)編舞及主演,這是康寧漢於柏林舞蹈與編舞中心(HZT Berlin)愛因斯坦教授基金「編舞、舞蹈與殘障藝術」的創作項目之一,2024年11月舉行世界首演,於香港藝術節作亞洲首演。

《夬兒行》演出(香港藝術節「無限亮」)

《夬兒行》中文劇名裡的「夬兒」(Crip),是部分殘疾人士所擁抱的政治文化身份認同,康寧漢自14歲起跟拐杖為伴,她的創作靈感基於拐杖的多重運用,摒棄傳統舞蹈技巧以探索自身,深究殘疾人士的經歷,並涉及知識、價值、聯繫與相互依存的社會定義。《夬兒行》從「夬兒」立場探討殘疾人士的定向概念,包括在大自然環境和日常生活中對時間與空間規模的感知、移動身體時所需要的氣力等,重點是「夬兒」為何「行」?怎樣「行」?「行」到哪裡?

《夬兒行》演出(香港藝術節「無限亮」)

《夬兒行》的英文劇名「Songs of the Wayfarer」,是康寧漢從奧地利作曲家馬勒(Gustav Mahler)的名曲《旅人之歌》中攝取靈感。康寧漢藉著使用或誤用拐杖來延伸舞動身體,將以獨有的舞步對「出行」作出大膽的詮釋,並且回顧年輕時的古典聲樂訓練,更會以登山和極地探險作比較,打破固有殘疾框架,即使像康寧漢這些拐杖用家以「四條腿」來探索世界及大自然,其實也跟一般的「徒步旅行者」(Wayfarer)沒有分別。

《夬兒行》演出(香港藝術節「無限亮」)

《夬兒行》是在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內進行的「自在劇場」(Relaxed Theatre)演出,設有中英文通達字幕、粵語及英語口述影像、粵語報讀字幕、香港手語傳譯及語音場刊。現場所見,觀眾席的前排有很多坐輪椅的觀眾,亦有不少聽障人士在場,某程度上,本劇可算是共有兩位表演者,除了康寧漢,手語傳譯員也是亮點之一,她的手語很優雅,就像是另一種舞蹈。

《夬兒行》演出(香港藝術節「無限亮」)

《夬兒行》為了讓演出者和觀眾「共融」,一同踏上未知的旅程,表演區和觀眾席的佈置別具心思。表演區盡用了舞台的位置,從觀眾席望向廣寬的舞台,右邊有一座由十多枝拐杖堆砌而成,高兩層的三角錐體,這座「拐杖山」代表了康寧漢即將要「出行」的「山脈」,表演區後方近牆的中間偏右位置,垂掛了一幅白色直長布條,用以投放字幕及影像,地上則有另一條白布,除了代表山上的河流,以及山上地形的變化,也在表演中偶然化為康寧漢的長裙。表演區的左邊有不同類型的座位,可以讓不同的傷健人士,近距離觀看康寧漢的演出。最獨特的是,觀眾席上預先空出一些座位,作為康寧漢登上的路徑。

《夬兒行》演出(香港藝術節「無限亮」)

《夬兒行》的重點除了拐杖,還有呼應英文劇名,康寧漢邊走邊唱的悅耳歌聲,活像是在山谷中的回音,音色清脆空靈,足以洗滌心靈。《夬兒行》的字幕很有詩意,字體排列亦很有美感,內容不限於康寧漢唱詠的歌詞,更嘗試傳達出不同資訊,不同觀眾應該會有不同共鳴。而且,字幕不只投放在白布上,更會投射在地上,豐富了視覺效果,也照顧了不同位置的觀眾。

《夬兒行》演出(香港藝術節「無限亮」)

《夬兒行》是一場讓我們發揮想像力的演出,在表演中段,地面上出現了山脈的橫切圖,代表康寧漢已登上某個高度。到了「晚上」,康寧漢突然爬睡在「拐杖山」裡,拐杖由康寧漢「額外的腿」變成了帳篷,更成為了她在大自然中的庇護,「變通」是本劇的另一主題。

《夬兒行》演出(香港藝術節「無限亮」)

《夬兒行》節目長約90分鐘,不設中場休息,但康寧漢在過程中「休息」了兩次。第一次是大約演出到40分鐘時,康寧漢坐下來一邊喝水,一邊欣賞(從表演區的最遠處望向觀眾席)美麗的風景,她鼓勵現場觀眾也一起喝水,就在她「休息」的數分鐘裡,真的有觀眾拿出水瓶。康寧漢第二次「休息」,正是大家最期待的,當她在拐杖輔助下,努力從座位間的「角落和縫隙」(nooks and crannies)中登上觀眾席,寫意地一邊吃着蘇格蘭傳統食物,一邊欣賞另一角度的美麗風景(從觀眾席上方望向表演區),然後分享其家人與音樂的淵源,並且跟觀眾一起探討人生,讓我們明白有很多時候「我們到達的地方,並非我們的目的地」,也許,終點並非重點,重要的是過程。

《夬兒行》有別於一般的舞蹈表演,這是讓我們可以好好「休息」的過程,從而反思尋找自我的合適方法,然後重新出發的身心靈治癒旅程。

(專欄「何故火鍋館」每星期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何故,內向、憂鬱而文靜的作家,已推出超過 20 本小說。從電影和打邊爐領悟人生道理。

更多電影評論文章,可參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