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百年│香港九十後古文字研究生 故紙堆學問「點石成金」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今年正值中國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大眾常以為考古便是在田野中挖古董,其實考古學分支繁多,例如研究田野以外的傳世物品,中國古代叫「金石學」的學科,亦是考古學重要一支。九十後古文字研究生張錦發,在香港和內地學習金石學,畢業後把古紙堆裡的學問,融入自己的書法技藝,開拓印章及拓片的藝術業務,點石成金。四月更會舉辦工作坊,向公眾分享做拓片的心得。
文:賴家俊
攝:賴家俊、受訪者提供

古文字研究者張錦發,現從事製作拓片和印石工藝的工作。(賴家俊 攝)

「考古是一門科學,它必須能驗證對和錯。大家以為考古只是在田野中挖古董,但如考古學家張光直所說,它是一個包羅萬象(Complex Object)學科,它對下涉及化學、環境科學、古文字學、藝術史等不同的學科分支。」

古文字研究生張錦發(Sunny)表示,古物有兩種流傳方法,一種是在田野即時挖到的古物,一旦離開田野成為傳世物品,便是另一種流傳途徑,可能是流入商業市場、研究機構或個人收藏等等。這些田野以外的流傳古物研究,概括歸為金石學(Epigraphy)、即西方稱為「古物學」的範疇。金石學是文字學中主要研究青銅器及石器,特別是其上的文字銘刻及拓片的學科。金石學在中國已有逾兩千年的歷史,它涉及文字學、歷史、書法、文學、圖書學等方面,並在宋朝和清朝最為發達,在當代考古學的新知識輔助下,更豐富當代金石學的研究和技術發展。

內地學習多實踐知識機會

Sunny 在香港修讀中文系,因為內地有更多的金石學實習機會,因此畢業後便在上海復旦大學修讀古籍所語言文字學碩士。「國內大學很多設有修復古物的實驗室,我在復旦的實驗室便是學做古字畫修復。」

而從少酷愛書法的 Sunny,在大學時代打下堅實的古文字學基礎,在實驗室跟從老師學習,未幾參與拍賣行工作。畢業後不久回港,運用所學開拓自己的藝術市場。

Sunny 由原石自製成可用作篆刻的石頭,圖為部份石頭和石印。(賴家俊 攝)

「內地雖然有很多有關古董工藝的工作機會,但始終工作環境讓我自己有點不習慣,而且古董拍賣行業本來不受地域限制,你在世界各地遇到的都是同一群人。」Sunny指出,香港是一個重要的古物流通地點,不要小看這個邊陲彈丸之地,這裏曾流出不少珍貴古寶,例如二十年前震動先秦史研究的《上博楚簡》,便是由內地流出至香港而為人發現;又例如名頌書畫業界,推動歷代書法墨跡鑒藏的「近墨堂」便是設在香港,創辦人林霄先生數年前還捐贈一塊唐代顏真卿的石碑,給浙江大學博物館作鎮館之寶。所以香港是一個收藏家雲集,又有地理優勢的創業據點。

回港後的 Sunny,自己摸索生意模式,笑言自己做「民國式」工藝生意:「想不到小時候自娛所學的書法和繪畫手藝,對做書畫修復十分有用,因為可以人手補回失缺部份。」

他最先把一些自製用來刻印的石頭或篆刻作品放上賣物網發售,怎料有不錯的反應,後來又接到一些為收藏家製作拓片或書畫修復訂單,顧客群遍布香港及內地。現在他以副業形式經營一所工作室,並聘用兩名兼職大學生,讓他們寓工作學習拓片技術。

Sunny 示範拓印方法。(賴家俊 攝)

拓片保留重要研究信息

而四月中,他將會舉辦一個有關如何做「拓片」的工作坊。

「東亞地區是信史十分豐富的文化區,這一帶的國家都有豐富的文字歷史紀錄,大家很容易從古墓或各種遺址中找到古代的文字紀錄。因此拓片對保留這些地區的歷史信息,別具意義。」

Sunny 指出「拓片」這個名詞又叫「捶拓」,由於「捶拓」給人有捶打破壞的觀感,所以有些人又稱為「傳拓」(「傳承拓片技術」之意)。中國古代由於獨有的造紙技術,紙張夠實,可以透過帶油脂性的墨水,把本來已生鏽的金屬銘文,捶打印在紙張上,印出來的字體清晰,方便收藏和研究所用,而這種技術在同期的西方仍然未能做到。

全形拓:指將 3D 的物品呈現在 2D 平面的拓片方法,能保留物件更多面的紀錄。(賴家俊 攝)

他續指,雖然現在有高清的攝影科技,但拓片技術仍然有其實用價值而未能被取替。首先,在學術研究上,考古報告內的銘文一定要有拓片,因為很多學術文章都是以黑白印刷為主,照片難以清晰反映銘文,而且照片也無法突破限制,讓讀者看到已被鏽蝕遮敝的銘文文字;其次,拓片保留豐富的文字信息,由其文人藏品的拓片,古人喜歡在藏印的邊款,刻上一些銘句或與友人的相交經歷,這些信息有助復原人物年譜資料;最後在藝術收藏方面,收藏家有時為免藏品氧化,並不會把藏品長時間暴露於空氣或照明中,於是把藏品製成拓片,掛在牆壁上方便日常欣賞。

【拓片示範】

+2

專門研究古代銅鏡的 Sunny 就學術應用一點加以補充:「大量銅鏡碎塊在上一個世紀以前仍被很多人視為垃圾,但只要用心發掘和復合,當中有不少重要文字信息。例如上世紀的學者透過復原青銅器的碎塊,把內裡銘文製成拓片流出,當中有不少未見於《春秋》等文獻的方國歷史紀錄。人棄我取,市面好多碎鏡有研究價值,留待人們整理。」地不愛寶,考古工作極考耐性,但只要肯細心的從礫石碎塊中尋寶,有時也能有喜出望外的所獲。

新一代年青人審時度勢,把古紙堆裡的學問配合傳統工藝,也能創業讓自己學以致用,成為文化產業的商機。

學者簡介:

張錦發,畢業於復旦大學古籍所語言文字學研士,攻語言文字學、印章、銅鏡等雜器,目前主要研究漢鏡詞彙以及斷代方法。

【活動詳情:陋室講堂 第十一講】
主題:東亞文化系列-金石為開 從拓印看金石
主講:張錦發先生
日期:2021年4月11日(日)
時間:中午12:30 - 下午2:30
地址:香港葵芳葵定路42號東方工業大廈8樓A806室
語言:粵語
費用:免費(本次講座有實習部份,請參加者報名時準備$50材料費,並以入數紙作實)
查詢:千月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