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協同中學 中華文化教育助非華語學生融入本港生活︱藝術教育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香港故宮館開幕,大家見到有訪客穿華服參觀展覽,這個新地標標誌香港承傳中華文化踏上新里程碑。中華文化教育是本港教育界重點推廣項目,透過相關學習有助學生認識傳統文化和社會倫理價值,從中培養青年人家國觀念,建設社區凝聚力。香港是個多元種族社會,大量非華語學生就讀華人為主的學校,為了讓他們更好融入本港社區,文化教育尤為重要,這次受訪的中學便致力將璀璨奪目的中華文化帶入校園,讓不同族群同學認識華人習俗和歷史文化,更快投入校園生活。

中國歷史文化日

手工藝學習文化入門途徑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北角協同中學(北協)多年來重視中華文化教育。近年,學校多了非華語學生入讀,共有七十多名來自十多個國家的學生,他們來自不同國家,擁有不同膚色,說著不同語言,卻一同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生活。學校宣揚國際文化之餘,仍繼續推動中華文化教育幫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但面對同學們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向他們推動華夏文化是一大挑戰,校方有什麼法寶幫助他們學習呢?

語言是溝通重要的媒介,可是不少初來港的非華語學生,對香港及中華文化毫無認識,不僅不會讀寫中文字,連半句廣東話也聽不懂、說不了,加上他們的母語又不是英語,老師連跟他們溝通都十分困難。

中國歷史文化日 - 古代文人雅士的投壸活動

為了推動同學學習,北協老師不斷構思多元化活動,透過各種文化活動提高學生接觸中華文化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發掘獨特而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

例如校方每年舉辦「中國歷史文化週」,除了舉辦攤位遊戲,更會邀請嘉賓到校表演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藝術,當中包括古彩戲法、粵劇表演、四川變臉等,讓學生透過欣賞國粹體驗更多中華文化;課堂活動方面,中文科會因應不同中國傳統節日舉辦相關教學活動,尤其着重跨科合作,例如與科學科於中秋時節合作的月球燈製作活動、於端午節進行的酸鹼噴射船製作活動、與綜合人文科合作的「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進行紮作及剪紙活動,讓非華語學生接觸更多中國傳統工藝。

中秋燈迷
非遺項目學習 - 剪紙

中華文化室打造學習氛圍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學習氛圍也有助學生投入學習。校方早前成立了學校首個特別主題課室—中華文化室,並將其命名為「協風軒」。協風軒裡古色古香的擺設和展品,令學生能在洋溢著中華文化氣氛的課室上課。除了上中文課和中國歷史課外,協風軒也用作進行特別活動的場所,例如寫書法、認識茶道、慶祝新年等活動。

中華文化室「協風軒」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中華文化的體驗自然也不能局限於校園。因此北協舉辦了「非華語學生港島半天遊」、「新來港學生認識香港共融半天遊」等實地遊覽活動,讓學生親身踏足香港不同景點,從中認識更多香港歷史和文化。

該校校長梁卓勳表示,最能體現傳揚中華文化成果的,莫過於學生的作品和他們的笑容。非華語學生透過自己的雙手堆砌的龍舟、書寫的揮春和祝福、剪裁的剪紙藝術、還有彎曲藤枝的紮作等,無一不展現了他們與中華文化之間微妙的紐結。

花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