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文化 | 遊屏山覲廷書室清暑軒 探索本地歷史餘韻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說起現代建築,你想到的可能是冰冷堅硬的鋼筋混凝土,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若是古代建築,你又會想起甚麼呢?是蘇州園林的亭台樓榭,是萬里長城的雄關峻嶺,還是無從知曉,只能唸一句「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1 )呢?
文 : 香港電台電視部 | 原題:品遊書室遺風,體味傳統建築

港台電視節目《行走中的文化》,繼「宗族」一站後,將帶領學生離開城市的密集叢林,探索香港本地的歷史餘韻和建築遺風。歲月變遷,山河更迭,宗族血脈留給後人的念想之一,便是培育子弟的教化之所。這次文化考察之地是元朗屏山的覲廷書室和清暑軒,香港大學建築系教授王維仁化身為文化導賞員,帶領優才(楊殷有娣)書院、金巴崙長老會耀道小學、九龍塘學校(小學部)和聖公會聖雅各小學的學生們,細細認識傳統土木建築的美學,理解中國文化在建築中的傳承。

位於元朗屏山坑尾村的覲廷書室和毗鄰的清暑軒,於1870年代落成,一為求學私塾,一為休憩之所,二者俱為香港的文物古蹟,超逾百年歷史。來到覲廷書室,進入昔日屏山鄧族作育子弟的地方,自然要先欣賞書室的各式對聯。除了大門口「崇山毓秀,德澤流芳」八字外,南窗一副「無心日出岫,有意月窺窗」的側聯,也讓人想起陶淵明《歸去來辭》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澹泊心境——境雖不同,氣韻卻相承。

「覲廷書室」採用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風格

書室採用中國四合院式建築風格,是傳統的土木建築,也是中國具代表性的建築類型之一。「四合」,指四邊合一,中為天井,即院落,圍成一體的是南面的門廳、北面(南向)的正廳和東西兩側的廂房。中間院落可抬頭見天,春雨夏日、秋風冬雪,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2) ,居於四合院中,任何時候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四時之氣。

由書室的正門進入廳堂,這裏是四合院中最重要的位置,空間寬闊,常用於教書議事之用,亦可供奉祖先的牌位。廳堂與兩側廂房並不築牆相阻,反而以扇門隔開,當門全部打開時,風動庭間,滿室盈光,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中廳和房使用上的靈動性。

既為傳統土木建築,房屋以木材所建,中為柱,上為木樑,大、中、小樑各有講究,小樑中間的間隙則用來鋪瓦。瓦的鋪排亦有章法,讓雨水沿瓦而落於庭中。房子四邊用磚築成,以防水擋風,而磚瓦之土皆由屋落間的農田所供,不論土木,都源於自然,最終可回歸自然。王教授解釋,中國人認為木代表生生不息,木材新舊更替之際,能替房子注入新的生命力。建築裏也包含儒家思想,覲廷書室「崇德堂」的牌匾,便是時人崇尚道德的體現。在東西廂房的樑上,刻著各式人物,彰顯著忠孝道義和家國之念;而面向內庭的兩側屋檐上,則各雕刻著蘭花和桂花,和門楹上的題字相對,體現了儒家文化對建築和生活的影響。

另一邊厢,與覲廷書室相鄰的清暑軒,沿通道可至,是當時博學之士和賓客的下榻居所。有別於書室求學祭祖的用途,清暑軒是讓人放鬆,交友談心的好地方。軒中的圓門和八角窗,既蘊含「天圓地方」之意,亦暗藏道家的八卦之象,建築中更有西式拱門的加入,已融入現代建築設計的概念。清暑軒另附側院,則更注重實用性,用來做炊事備宴等工作。在王教授的仔細講解下,中國的四合院建築如何將人與自然聯繫在一起,中國的傳統建築如何呈現出中國文化,而西方現代建築又是如何在眼前的百年建築物上留下光影,一點一滴都展現在學生們的眼前。在光陰裏沉澱的文化,像畫卷般慢慢鋪開,於一土一木一院之間,帶給學生無窮的靈思。

體驗之旅後,四間學校的高小同學們進入了遊戲比賽環節。在不同回合的挑戰中,他們需回答各項問題,包括兩間建築物的不同用途、四合院的特色、中國建築材料的來源及功能等,還需實地尋找、拍攝建築物中的特色所在。最後是動腦環節,以手繪平面圖合併空間特色元素來講解自己對於中國建築文化的理解。比賽考記性也考創意,各隊表現精彩,不相伯仲。

百年前的院落,迎來百年後的學子。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3 )文化和歷史,流淌在血脈裏,也流淌在雕樑畫棟之間。俯仰環視間,處處都是動人的色彩,筆筆俱是閃爍的光芒。

這一方四合院,見證了人間的四季,並留下了歷史的足跡。

(1) 詩句來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2)文句來源﹕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

(3) 詩句來源﹕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行走中的文化》帶領觀眾深入了解十個具代表性之歷史文化項目,逢週日晚上8時於港台電視31播出。
詳情: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culturewalk

(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延伸閱讀:行走中的文化 |遊走元朗厦村鄧氏宗祠 細述人與宗族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