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蘇聯國家現況如何? 中亞藝術家作品揭開遙遠國度面紗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展覽/中亞/編織/藝術】你對中亞有什麼印象?是奔馳草原的遊牧民族、是前蘇聯幾個國家、還是複雜花紋編織品?中亞在古代絲綢之路有重要地位,但對於大部分香港群眾,似乎還是遼闊且神秘一片土地。「雲、 權力與紋飾─中亞織行」展覽從各類紡織題材藝術作品入手,解構遼錯綜複雜中亞政治社會文化,為大眾揭開遙遠國度面紗。

烏米達・阿赫梅多娃,《告別住宅》(選自《太陽印記》系列),2010-22;圖片提供:烏米達・阿赫梅多娃
庫卡特・帕爾凡・扎德,《夢境與河流》,2023;圖片提供:庫卡特・帕爾凡・扎德

廣義的中亞,是一個西至裡海,東至中國西部和蒙古,南到阿富汗和伊朗,北達俄羅斯南部之遼闊地區,其中包括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五個前蘇聯國家。本次展覽以紡織和工藝作為出發點,向中亞政治社會文化疊縱深探索,公開展出 26 組來自中亞的藝術文化創作者作品。

+14

展覽分成兩個部份:由斯拉夫與韃靼和由宓共同策劃「雲與權力」以及亞歷珊卓・崔策劃「縫線:對紋飾的重新想像」。前者以傳統綁染編織「ikat」為隱喻,以中亞特色「集市」一般展廳設計,呈現中亞複雜政治社會圖景。後者則專注於中亞傳統紋飾,探索編織如何作為一種語言,與政治、社會和文化形塑互相影響。展覽集中展示中亞女性藝術家作品,希望展示主流敘述以外被遮蔽之重要聲音。在此我們選出兩組藝術家重點介紹,一覽展覽特色。

烏米達・阿赫梅多娃,《人類和他們的聖物》,2021-22

《人類和他們的聖物》
2021-22
相片打印
烏米達・阿赫梅多娃

烏米達・阿赫梅多娃是烏茲別克斯坦電影製作人和攝影師,基於個人經歷,一直對嫁妝感興趣。在烏茲別克文化中,為了協助女性過渡到妻子角色,家族中婦女會為女兒和孫女準備嫁妝,通常是一些繡花地毯和紡織品。

烏米達 ・ 阿赫梅多娃 Umida Akhmedova(圖片提供:CHAT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香港)

藝術家透露自己有關嫁妝一則軼事:「我很早便決定不嫁烏茲別克男性,但母親依然為我準備了嫁妝。後來在我結婚時,弟弟帶著一卡車繡花地毯送來我婚禮,數量多得可以覆蓋整個房子,我的俄羅斯丈夫至今還會提起當時多麼震驚。」

藝術家走遍烏茲別克不同村莊,描繪不同人故事以及他們隨身物品以及個人收藏,這些收藏多是一些手工製作紡織品。圖片中老婦手持一對手工絲綢帽子Doppa,攝影師複述她故事:「在我們生活之地,丈夫一般會與無法生育的妻子分開,但婦人和其丈夫一直相依,直到他離去。當我問她擁有最珍貴物品是什麼,她舉起了這兩頂帽子,是他們1964年結婚時佩戴飾物。她告訴我:『看著這些物件,我就能想起彼時和他那些幸福回憶。』」

古爾娜拉・卡斯馬利耶娃與穆拉特・朱馬利耶夫,《告別之歌》,2001(錄像截圖);圖片提供:古爾娜拉・卡斯馬利耶娃與穆拉特・朱馬利耶夫

《告別之歌》
2001
古爾娜拉・卡斯馬利耶娃與穆拉特・朱馬利耶夫

這件裝置作品由兩部分組成,一角展示古爾娜拉・卡斯馬利耶娃與穆拉特・朱馬利耶夫兩位藝術家2001年與柏林世界中心之演出,一旁放上當時道具。影片中卡斯馬利耶娃身穿傳統吉爾吉斯長袍,演奏傳統樂器「kyl-kyyak」,期間手提紡車延伸之毛線和她頭上辮子交織,編成「四十股辮」(Kyrk chach),再由女工匠編織成吉爾吉斯傳統手工織物(terme)。

這在這件作品中,頭髮不再是個人身上之物,而是變成一種代表百年歷史的集體記憶載體。在吉爾吉斯,女性頭髮實際上經常用以製作工具,像馬毛一樣,手邊沒有其他材料時能用以製作套索。當表演結束時,藝術家剪去長長髮辮,象征自己與過去傳統割裂。他們表示這件20年前創作作品至今仍被不同人賦予全新意義,有人認為代表女性權益,有人認為是對於充斥家庭暴力環境作出反叛。他們就認為,作品大概是自己對於當時無望的社會前景作出之抗議。

【展覽地圖】

【展覽詳情】
名稱: 雲、權力與紋飾——中亞織行
日期:即日至 5 月 21 日
開放時間: 上午 11 時至晚上 7 時(逢星期二休息)
地點︰ 香港荃灣白田壩街 45 號南豐紗廠 CHAT 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