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以回收蠔殼製成畫作 透過藝術強化海洋保育感受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推廣生態保育除了呼籲下一代要留意瀕臨絕種的物種,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香港有什麼獨有物種,攜手留住本地大自然的美好。
15個本地組織合作舉辦一個生態保育領袖計劃,以配對方式令大學生與基層兒童在一對一的比例下,一同參觀和了解香港海洋生態,並走訪香港其中一個海洋生態熱點─流浮山。大學生在過程中學習成為領袖的同時,基層兒童也有機會親身接觸自然生態,從中亦互相學習。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海流不息」生態保育領袖計劃是由香港城市大學市場營銷學系、九龍塘青年獅子會及香港蠔文化與生態協會合辦,希望藉著計劃在小朋友心中種植一顆生態保育的種子。當他們日後參與建設社會時,會把愛護地球及可持續發展的的概念作為重要考量。另一方面,大學生們在帶領小朋友經歷、學習及反思的過程中,也可以學習當一個有愛心、懂得關懷的領袖。

帶小朋友到實地考察 感受海洋生態環境

其中一個協辦者,香港應用心理及藝術協會藝術總監阮卓瑤(Canace)表示:「小朋友一般對海洋的認知都是從書本上得到,卡通又頗為空泛,不會知道香港海洋生態環境是什麼情況。計劃跨領域地將小朋友的海洋觀帶到實地,真正地學習才會確實愛護我們一片維港。」

在二月底,一班大學生就跟基層兒童一起到海洋公園學習海洋保育知識;三月初就到流浮山生態遊。從生蠔淨化工場中,他們了解到生蠔在香港的歷史發展和生蠔與海洋生態的關係。在海洋科學和蠔生物學博士的講解下,他們又認識到不同的生蠔品種,最特別是以香港命名的本港獨有品種香港蠔(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及後學員們就在導賞員的陪同下,一起到下白泥了解濕地在大自然生態中擔任的角色。最後大家分組合作,運用已回收的生蠔殼進行藝術創作(Art-jamming)比賽。

+3

其中一位小六學員表示,可以去到蠔場親眼看到淨化系統、了解蠔的結構,還即場吃到新鮮的蠔,感到非常開心。在計劃中,她認識到蠔可以過濾海水,令海水更乾,明白海洋保育的重要性。本身喜愛畫畫的她,認為善用吃剩的蠔殼做藝術品,不浪費,是錦上添花。將來有機會的話,都會想參與本土的保育工作。

+7

轉化感受為關注

計劃中的藝術創作活動,讓參加者第一身將大自然與其感受連結在一起,幫助表達和記錄。Canace指自己和團隊都是第一次用生蠔殼作為藝術媒介,這次活動可以拉近大家跟藝術的距離,「大家印象中的藝術可能只在博物館或者畫廊出現,但其實藝術在我們生活中每分每秒都存在。」

香港應用心理及藝術協會藝術總監阮卓瑤(Canace)

另外,Canace指出藝術不是追求一個成品的結果,而是追求一個過程,帶動我們思考。「為什麼我們會選擇用蠔殼和繪畫方法去完成作品,是希望透過藝術讓小朋友在感受上的強化,帶動他們重整對流浮山的記憶和生態上的投射。作品顏色很豐富,全部都是由小朋友的領受做出來。」她認為這種感受比知識更有效地化為下一代日後關注香港生態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