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出發 學生為視障人士設計智能清毒地毯:體驗學習好玩自由

撰文:鄧煥儀
出版:更新:

學習場地不限課室,創新教育「啟夢者計劃」(DreamStarter)便鼓勵學生透過體驗式學習,從同理心出發,與社區連結。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的小五學生於本學期完成夢想項目,為視障人士設計智能清毒地毯。計劃主席及共同創辦人黃岳永表示,體驗式學習令學生「有機會發夢」,過程中老師的角色亦轉變成一起學習的同行者,師生關係更見密切。
攝影:鄧煥儀(部分相片由學校提供)

+2

向教授尋求技術支援

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5年級學生潘明蔚分享,疫情期間,想到視障人士可能難以為隨身物品消毒,遂由與視障人士訪談開始,與團隊一步步構思設計「智能清毒地毯」。「曾經同組員爭辯,用UV燈好啲定用消毒噴霧劑好啲。」

他們在網上進行資料搜集,更以電郵聯絡理工大學教授,請教專業技術意見。製作好模型後,團隊聯絡香港失明人協進會,讓視障人士親身試用。潘同學認為,「啟夢者計劃」的活動內容「好玩、自由」,表示在設計過程中,老師不斷提供引導,「話畀我哋知下一步可以做咩」。

+1

8成半家長改變對教育的想法

參與支持「啟夢者計劃」的凱瑟克基金(Keswick Foundation Limited)於2018年委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就著計劃對學童的成效及影響進行問卷訪問。期間從學生收集了1035份前測問卷(2018年11月)及1057份後測問卷(2019年6至7月),並從家長及學校職員收集了494份計劃後問卷(2019年6至7月),以評估他們在計劃完成後的改變。此外,社聯亦進行了五個小組及三個個別訪談,共16位家長、14位老師及3位校長參與其中。

結果顯示,計劃可助引導學生關懷社區,促進學生溝通能力和同理心,驅動學習興趣和能力,同時激活學校和家庭參與及支援學生,同行學習。計劃引導老師和學生與社區持份者接觸,透過實踐滿足社區需要的項目,與社區建立更好的連繫。

按圖了解體驗式學習成效

+10

老師和學生均感受到跳出校園、走進社區對教育和學習起正面作用。老師成為了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同伴,師生間多了溝通,關係更密切。老師及家長親歷了學生的正面改變,亦看見不同學生原來有不同的潛能和長處。

68%學生表示他們更關心身邊的人,63%表示他們更願意幫助社區的人士;72%的學生同意團隊合作有助解決問題,70%在參與計劃後亦更願意聆聽別人。差不多85%的家長會因為子女在計劃內展示的不同能力而稱讚子女,超過85%對教育的想法有改變,認為子女有能力去解決問題;80%家長更同意關心社區也是子女學習的重要元素。

「同理心教育」暑期學習

「啟夢者計劃」將與同樣以同理心出發,推動多元共融文化的「黑暗中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合作,於今年暑假開始,分階段推出全新「同理心教育」課程,包括以校長為對象的「校長先導體驗工作坊」、支援老師的「教師專業培訓課程」以及啟發學生的「同理心學習課程」。

這次合作結合雙方機構的資源及專長,例如體驗館經歷、黑暗中對談、設計思維及反思工作坊等體驗式活動設計,幫助學界在校內推動同理心教育。

相關文章:學做編輯書店職業體驗玩住學中文 英華小學老師:更了解文字工作

+1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