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40%幼童家長認為疫情令親子關係惡化 作息改變扭計唔上網課

撰文:張瑋婷
出版:更新:

今年初第五波疫情下,中小學及幼稚園再次停課,期間一度提早「放暑假」,至上月起才分階段恢復面授課堂。本港有調查發現,超過四成幼稚園家長認為與子女的關係在過去兩個月有惡化,有港媽更分享,停課改變了兒子的生活作息時間,加上與父母一起在家中「困獸鬥」,令兒子容易出現情緒波動,親子關係因而受影響。為此專家分享了三個方法,助家長改善親職壓力及親子關係。

本港今年初出現第五波疫情,中小學及幼稚園由一月起先後暫停面授課堂,及後更一度「提早暑假」,至5月起才分階段恢復面授課堂。賽馬會童亮計劃早前透過網上問卷形式訪問700位幼稚園家長,發現超過八成家長擔憂子女成長發展受疫情影響,當中逾七成人對孩子的學習進度感到十分擔憂,亦有近五成人對子女的身體健康感到憂慮。

賽馬會童亮計劃總監、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醫生 (張瑋婷攝)

「困獸鬥」易爭磨擦

梁太一家居於長沙灣蘇屋邨,兒子即將7歲,於去年9月升讀小一。她4年前開始成為全職媽媽,她形容兒子性格活潑好動,即使在家中也「坐唔定」,會周圍行及跑跳,惟疫情後留在家中上網課,因為日常生活作息時間改變,開始出現情緒不穩的問題,「佢朝早會唔願起身、扭計,返學校可以令佢知道遲到的後果,但上網課其實都係返學,佢就會混淆咗,我個人性格又急躁,加上大家無法外出,喺屋企好似困獸鬥咁,親子關係好壓迫,好似好容易就爆發。」

梁太與兒子及後一同接受家長教育課程,學習相處技巧,也學習教育觀念及處理情緒的方法,與兒子的關係得以改善。她分享,即使孩子是上網課,自由度及彈性較大,家長也可以與孩子共同訂立時間表,讓孩子有如同在學校上課的感覺,幫助他們適應。她又形容,兒子喜歡父母獎勵及稱讚,當她改用較鼓勵性的話語引導兒子時,他也表現得更易接受,大家減少磨擦,與兒子的關係也得到改善。

家長梁太(左二);賽馬會童亮計劃總監、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醫生(右二);賽馬會童亮計劃研究員、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許娜娜博士(右一) (張瑋婷攝)

子女年齡愈小 受疫情影響愈大

第五波疫情維持數月,在上述逾八成感到憂慮的家長中,有超過40%家長認為與子女的關係在過去兩個月有所惡化。近65%家長認為在家中除了要處理家務及公事外,亦忙於督促及教導孩子學習,令他們倍感壓力;超過60%家長因子女無聊在家而容易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令他們關係受影響。

賽馬會童亮計劃總監、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醫生表示,0至6歲是幼兒成長的黃金期,教育、家庭及身心支援可促進腦部長遠發展及幼兒健康成長,其中親子關係對幼兒發展尤其重要,不過在疫情下,基層家庭或因為經濟或居住環境等問題,令親子關係更易受影響,而子女的年齡愈小,其行為及情緒受到疫情的影響亦會更大。

左起:賽馬會童亮計劃研究員、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許娜娜博士;家長梁太;賽馬會童亮計劃總監、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醫生 (張瑋婷攝)

「3T」改善親子關係

賽馬會童亮計劃研究員、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許娜娜博士分享,要改善親職壓力及親子關係,家長可考慮以下的「3T」方法。

首先是正面思考(Think Positive),許娜娜建議家長可透過與人傾訴及閱讀以調整思考模式,建立面對壓力及轉變的能力,從而認定自己有能力照顧好孩子。

其次是要有私人時間休息(Take a Break),許娜娜認為,不論孩子及家長都應該定時騰出「me time」的時間,給自己一個歇息的機會,放鬆及紓壓,「在巨大壓力下,既定的日程則更見重要,因為小朋友在學校也有時間表可以跟從,但如果日程變得混亂,0至6歲小朋友就容易無所適從。但這點對家長來說可能是個很大的挑戰,家長有需要時可以跟校方協調。」

第三就是尋求協助(Tell Someone),許娜娜建議家長充分利用個人優勢、家庭資源及社區群體的資源和支援,以便及早應對潛在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