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肉類含激素抗生素或致性早熟 專家:少吃雞翼、內臟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近期巴西的黑心肉問題,再次引起大眾關注到肉類的安全問題,除了肉質,肉類所含的激素也是另一個關心的議題,坊間一直流傳肉類含激素,不少人更指雞翼是「打針」部位,有激素累積,有機會令人體荷爾蒙失衡,導致孩子「早熟」,我們找來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方麗影博士拆解肉類中殘餘的激素和抗生素,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人造激素危害健康 已被禁止使用

有傳言指雞隻含的殘餘人造激素,會使人體出現不尋常的生理現象。不論男女孩子,吃得多雞都會出現性早熟的徵兆,甚至致癌。究竟人造激素是什麼?其實人體本身也會產生激素,用作調節身體生理機能,如成長、生殖等。但很多飼養者為加快動物如豬、雞的成長,或增加乳牛的奶產量,會在動物身上使用人造激素。據本港法例,人造激素包括己烯雌酚、己烷雌酚、及乙二烯雌酚等二苯乙烯類激素屬違禁物質,任何人不得輸入、售賣含有這些物質的魚、肉類、奶類等供人使用。而已證實致癌的人造激素,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己烯雌酚,用作防止孕婦小產。後來發現會增加患上陰道癌風險,已被全面禁止使用。

少食雞翼 減低攝入人造激素機會 

方博士指出,本地及海外的衛生部門都對殘餘人造激素在肉類中作出嚴格管制,例如上述的己烯雌酚,但不排除仍有部分農場違規使用。現時雖未有臨床證據證明人造激素導致性早熟的問題,但方博士提醒含激素的肉類在經過高溫烹調後,所含的激素也難以被稀釋及分解:「我留意到身邊有朋友的子女8、9歲已有性早熟的徵狀,這或許與肉類所含的人造激素有關,人造激素跟蔬果中的農藥不同,它不是水溶性,滲進肉類的肌肉細胞後,便很難靠水沖走或減低濃度,只可以避免進食某些部位。而人造激素通常是在雞翼的位置注射,因此會建議減少進食雞翼,減低風險。」另外,她指出均衡飲食可分散風險,而多留意肉類標籤也能保障自己,可購買標籤上標明無激素的「有機」雞、豬或牛。

肉類殘餘抗生素有害嗎?

抗生素本是用於治療人類或動物的藥物,可殺死細菌。當細菌變異成具抗藥性,原本有效的抗生素就變為無效,亦即成為耐藥細菌。當細菌對多種常用的抗生素都產生耐藥性時,便成為俗稱的「超級細菌」。

延伸閱讀:【食物安全】植物有激素?食蔬果都會中毒?學睇水果標籤吃得安心
延伸閱讀:【食物安全】矽膠耐熱有偏差 冰箱不是萬能 光波爐煮食最健康

近年在禽畜身上的病毒不斷變種,對抗生素的抗藥性愈來愈嚴重。為了維持全球食物供應穩定,部分農家想避免一隻禽畜患病便傳染給整個農場,導致要全部屠宰,故在飼料上添加抗生素。使用抗生素飼養禽畜,會使其腸道產生耐藥細菌,禽畜體內都會含殘餘抗生素或耐藥細菌。人類進食這些肉類後有機會受感染,耐藥細菌變成超級細菌時,可能會面臨無藥可醫的情況。

 

不過方博士認為抗生素的問題,不及人造激素般令人擔心。她指出當抗生素進入禽畜身體後,大部分都會被分解。雖然仍有機會殘留於體內,但人的體積比雞大出幾倍,加上只是進食禽畜的一小部分,所以吸收的量會相對地低。她強調:「若然你每天都只吃同一種食物,例如天天吃雞,當然有積聚毒素的風險。所以即使你鍾情於某種食物,都避免每天進食。只要均衡飲食分散風險,我們的肝臟是應付得來的,所以不必過分擔心。最重要是護肝,將從生活各方面吸收得來的毒素排出。」

避免進食內臟  徹底煮熟食物

跟人類一樣,動物的肝、腎都是用來分解毒素,但中國人喜歡進食動物內臟,求以形補形。在現今環境愈來愈複雜,污染更嚴重的情況下,方博士建議避免進食動物內臟。因為動物被屠宰之前,體內可能還有殘餘毒素未被排走,肝、腎等內臟可能會積存大量毒素,所以進食內臟的風險比進食其他部分高。
 

耐藥細菌與一般細菌一樣,都可以用高溫殺死,所以進食時要把食物徹底煮熟,處理食物時亦應避免交叉污染。方博士認為最重要是監管。根據本地的有機認證制度,只要取得認證,就代表產品不含抗生素,飼料、禽畜品種及成長環境都會受監管。不過消費者單憑包裝未必能確定具有效認證,最好購買前在網站查詢。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的三位講師方麗影博士、方筱英博士和陳子聰,最近合力撰寫了《食安解碼》一書,提醒市民眾多常見但又被忽視的食物安全問題。

《食安解碼》

作者:方麗影,方筱英,陳子聰
出版社:新人才文化
ISBN:9789887737346
售價:$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