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子做錯事更發脾氣?別跟他們原地爆炸 2招不用鬧更有效

撰文:CC爸媽
出版:更新:

前兩心口CC開學,我送她上校車,目送校車離開之後,幾位媽媽默契的沒像往常一樣一鬨而散。

畢竟,好幾個月憋家沒上學,相互懷念的,不僅有孩子和孩子的同學,還有媽媽們和她的情緒價值戰友們。

第一個同學媽媽先吐槽,再不開學全家都瘋了,輔導孩子寫作業,要是錯了題,你不能糾正,你一説他就急起上來。要是不上道再批評兩句,那完了,直接原地暴走,又哭又喊。

你説平時學校老師怎麼批評大氣不敢出一聲,在家就橫的二五八萬似的!

第二個媽媽連聲附和,哎,別提了,都一樣,別説做功課了,就過年收到利市,我説把紅包先放我包裏,回家再給他,人死活不肯,結果路上就丟了。

我就隨口説了句「你看,早跟你説先幫你拿着」,完了,當場大哭大鬧,衝我發脾氣,明明是他粗心,好像是我把紅包給他丟了……

第三個媽媽,原來都一樣啊,現在的孩子,是不是天生都一身反骨?60斤體重,59斤的反骨,還剩一斤的「皮」。

眾人聽完哈哈大笑,愉悦地散開了。

媽媽們的革命友誼就是這麼隨意,看到孩子們都差不多德行,焦慮就少了一半!

不過一鬨而散之後我便想,為甚麼好些孩子犯錯後,明明知道是他沒道理,還要亂發脾氣呢?

相關文章:「3句話」千萬別說!日本媽媽分享養育秘訣 教出子女都是高材生

+6

一. 為甚麼孩子犯錯,反而更容易情緒崩潰

其實,無論是在犯錯、闖禍,孩子發脾氣無非下面這些原因。

1. 對承擔後果的恐懼

前幾天帶DD去考察幼兒園,跟招生老師聊天的功夫,有個孩子把盆子裏的百香果打翻,滾了一地。

瞬間安靜後,媽媽尷尬的問了句「怎麼回事?」孩子立馬就哭着跑到媽媽身邊,一邊把臉埋起來,一邊揮拳打媽媽。媽媽也無奈,「誰也沒説你甚麼啊,你還亂發脾氣」。接下來,幼兒園老師的處理,非常專業。他輕鬆地説,「沒事兒的,這些百香果不怕摔,你沒給別人造成麻煩,也不會有人覺得你故意做了壞事,只要我們一起再撿起來就好啦。」孩子立馬就安靜了下來。

因為老師精準的提取的幾個關鍵詞:

.你沒造成麻煩
.別人不會怪你(嫌棄你)
.你可以修正失誤

孩子的世界是很小的,有時候他們可能也不太明白,一些行為意味着甚麼樣的結果。他會誇張地認為自己給別人造成了困擾/損失,覺得自己要面臨懲罰或賠償,認為別人會覺得他是壞小孩,會討厭他。他害怕被責備,內心又無比緊張,不知道怎麼處理,就只能用哭鬧、發脾氣,來排解恐懼和脆弱。

尤其是如果平時孩子犯錯,家中大人以批評、懲罰為主,孩子還很容易找理由推卸責任。比如,不是我打翻的,或者,都是因為有人把它放的太靠邊了。

2. 否定帶來的羞恥感

對孩子來説,明顯的錯誤、重複出現的問題,父母的經常性「指正」,是一件非常有壓迫感的事情。

做錯事時,孩子本身就會產生一定的羞恥感。如果父母不理解,甚至因此懲罰、嘲諷、打壓:

.我早就説了不要這樣;
.瞧,你不聽,弄砸了吧;
.活該,讓你不認真,又錯了吧。

當你否定孩子太多了,他感覺不到你的好意,那麼下次在你面前犯錯/出糗的時候,只會讓孩子滋生出無盡的羞恥感。甚至會讓孩子會形成一種應激反應。就是犯錯後,在你説之前,他的情緒腦已經啓動,內心豎起堡壘,開啓保護自己的模式,在你發火或否定自己前先發招。

哪怕是可能會招來更大的怒火,哪怕被責罵,也好過被否定,不被在乎感受的好。

不是孩子脾氣有多大或無理取鬧,只是因為他不想一遍一遍聽你實錘,不想接受自己是「差的」。

相關文章:一怒便喊「我數3聲、哭甚麼哭」?20句說話對孩子傷害比你想的深

+23

二. 孩子犯錯後,父母怎麼做才合適?

那孩子犯錯,到底要不要管呢?管當然可以管,但管之前一定要做好這兩件事。

1. 給孩子一定的狼狽空間

説起「狼狽」時刻,誰沒有?但沒有人喜歡在這個時候被旁人指點。先不説孩子,就拿咱自己舉例。

CC出生前,儘管我看了很多育兒書,但,當理想與現實碰撞的時候,同樣是手忙腳亂。這個時候,就有了「過來人」善意的指導——我的奶奶&媽媽。

.你餵奶的姿勢不對,這樣孩子吃不着啊,你看孩子急得直哭,側一點側一點!
.這屁股怎麼紅成這樣了?你是尿不濕換的不及時、還是上次換又忘擦護臀霜了?

被「指點」的次數多了,心理就會莫!名!不!耐!煩!

本身你就一整個緊張焦慮,生怕照顧不好孩子,這時,身邊有一個人不停地強調你犯下的錯誤,或者你即將要犯的錯誤……這種無情的戳穿,很容易讓腦子本來就緊繃的弦徹底崩掉,然後想要反抗。

孩子也一樣,他們接觸所有事情的最初都是無知而慌亂的。

還説CC學琴吧,每次學新曲子都是最難的時候。她自己練着費力,我看得更是着急,剛開始總忍不住喋喋不休:

.這幾小節應該是連奏
.手型,注意你的手型
.這個升fa又忘了

面對「指責」,CC下意識便是反擊:我沒彈錯、我沒折指、我沒斷……

我:怎可能?我又不瞎?(內心OS)

結果顯而易見,孩子要麼崩潰大哭,要麼乾脆甩手不幹了。我看着她的樣子,就想到了當初帶孩子的自己。所以,有些錯誤/行為,不妨多給孩子一些試錯空間,一些狼狽空間。錯了就錯了,發脾氣就發脾氣,讓孩子擁有「不被審視的空間」自由去探索,哪怕改的慢一些,哪怕錯的久一些。

如果你做不到視若無睹,那就儘量離遠點。放心,就像最後我們都能學會餵奶、學會護理紅屁股一樣,孩子最終也能完成屬於他的挑戰。

2. 先接納情緒,再解決「錯誤」

前兩天下班,看到鄰居家的孩子在門口罰站,他見我來,趕緊把頭埋地低低的。後來才知道,原來孩子為了買和同桌一樣的新款盲盒玩具,偷拿了媽媽錢包裏的100塊,鄰居一氣之下便讓他在門口罰站。

同樣是偷東西,我看過一段完全不同的經歷。

朋友上小學時,她也曾看中小賣部的玩具,便偷偷拿走了,結果被抓了個正着。小賣部老闆一狀告到了學校,無論她怎麼懺悔、求情,還是沒能擋住「被請家長的命運」,當時的她恨不得找個地縫鑽下去,或者轉身跳樓。她以為媽媽來了一定也會訓自己一頓,但卻沒有,只是道了歉、付了錢,把她領回了家。

回家後,媽媽依然隻字沒提,這事兒就這樣完結了。雖然不知道為甚麼,但是這番驚嚇和尊嚴的流逝,讓她在心裏發了誓,再也不偷了。

再後來的某一天,她還是忍不住説起了此事:「我當時嚇死了……」

她的媽媽説:「就知道你嚇死了,所以沒敢再嚇你。」

犯錯後的人,更需要自尊。當孩子因為偶爾的錯誤而無地自容時,父母應該是孩子最後的收容地。看破不説破,你給孩子尊嚴,就是在給他自省的力量。

兒童心理學博士託德説:「每個孩子在犯錯後,心裏都會充滿着內疚、羞愧與自責,並且會試圖去彌補。如果着急去批評、去懲罰,孩子的重點就放在了應付你,他會覺得,你處理完他,這事兒就完結了。父母放棄劈頭蓋臉地責備孩子,孩子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補救和改變上。」

如果孩子小,確實是因為「不懂」規矩犯錯,那就需要父母及時事後覆盤;如果孩子足夠明事理,「已知」自己錯了,就不如等事情過去之後再去説。

如果你的小孩明知錯了還衝你發脾氣,你需要做的,不是回懟他。而是「看到」他:媽媽知道你在怕甚麼,沒關係的,不要怕。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01會員尊享期間限定】打開復活蛋即搶$30網購優惠券,買定零食開復活節party!

【延伸閱讀,更多教育子女建議】

你也是這樣?網民列典型亞洲父母4大特徵 家長睇到有共鳴又心虛

+11

反話管教越教越累? 一句「再曳唔要你」對孩子影響遠比想像多…

+27

【本文獲「CC爸媽」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