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確診 3歲孩子獨在客廳生活仍行 3件事父母不管子女才能獨立

撰文:CC爸媽
出版:更新:

前幾天朋友發來一則新聞#父母陽性3歲半的寶寶獨自客廳生活#,説真的,在座的人都驚訝了。

(CC爸媽提供)

視頻中的小朋友,一個人在客廳玩耍、吃飯、睡覺,吃完飯還自己收拾桌子。

朋友説,看着人家3歲就能獨立的娃,再看看自己身邊已經6、7歲還整天媽媽媽喊個不停的好大兒,真的是娃比娃得扔啊。

(CC爸媽提供)

如果説,孩子的其他習慣、能力有先天因素存在,但獨立性,一定是主要是父母養育行為的一個結果。有的孩子化身貼心小天使,噓寒問暖,倒水添茶;有的孩子卻能在你本就受盡煎熬的肉體上再摧毀你的心靈。

在各家舉家全陽(全家確診)的大環境下,孩子的獨立性一下就被暴露出來。所以,為了應對未來更多的突發性狀況,孩子的獨立性一定要儘早培養。

相關文章:生性兒子|孩子自發制訂寒假生活時間表 媽媽一睇 發現暗藏伏位

+9

再愛孩子,至少這3件事,一定不要管。

1. 孩子能自己做到的事情

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時總會出現兩種極端。

第一個極端:家長手伸得太長。

巴不得孩子的一切事情交給自己來管,把前面所有的困難都替孩子解決。

之前《敞開心扉的少年》有一期節目中,在媽媽「事無鉅細」的照顧下,8歲的孩子還不會自己穿衣服、穿鞋,而且因為自理能力差,經常受到周圍同學的嘲笑。但這樣也會嚴重破壞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養成事事依賴父母的習慣。

第二個極端:大撒手,直接把孩子推出去,完全當旁觀者。

有父母也意識到了讓孩子獨立的重要性,決定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説好的自己走回家,我不會抱你的。」(2歲)

「你自己玩的玩具,就要你自己收,你收完我才會帶你下一個活動」(3歲)

「你自己説的會自己安排時間,功課在我下班之前寫完,你沒完成,就不能帶你去超市了!」(7歲)

如果不考慮孩子的能力,不分情況的堅決不幫忙,只會打擊孩子做事的積極性,甚至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真正的獨立,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成熟,是獨立完成後的滿足感,而不是被迫一個人面對。真正的獨立,其實離不開父母的幫助和支持。

發展心理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擁有父母充當「腳手架」(從旁輔助)的孩子,更能完成沒有父母就完成不了的任務。

所以,我們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時候,要綜合考慮孩子自身情況,判斷哪些事情是符合孩子現階段能力的,哪些是現階段有難度的。

這裏還有兩個誤區:

1. 並不是必須做成功了才叫獨立

人不能只做有把握的事,那就是變相的畫地為牢了,反而會固步自封。所以,哪怕會失敗,只要願意嘗試,就應該鼓勵孩子。‍

2. 並不是必須全程做完,才算獨立

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的事,我們可以讓孩子參與一部分。獨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每次參與了一點點,直到有一天獨挑大樑!

相關文章:「3句話」千萬別說!日本媽媽分享養育秘訣 教出子女都是高材生

+6

2. 孩子自己能做主的事

讓孩子有主觀獨立性,我想大概是家庭裏最容易忽視的教育。都説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你餓;有一種冷,叫媽媽認為你冷。看似是一句玩笑話,但背後折射出來的,是孩子從小到大,都缺少獨立自主的選擇權。

小到每天吃甚麼、吃多少、穿甚麼、穿多少,大到將來上甚麼學校、選擇甚麼專業,父母總是喜歡替孩子去做決定。

神奇的是,小時候討厭孩子乖張有主意的父母,跟長大後嫌棄孩子軟弱沒主見的父母,是同一撥父母。‍‍‍

《今日心理學》一書中寫到:為孩子做的每一個決定,包括他們穿的衣服、做作業的確切時間,和他們可以和誰一起玩,都會消除他們做決定的慾望。

要麼不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

.你這麼小,懂甚麼?聽爸爸媽媽的!
.我是你媽,我還能害你不成?‍‍‍‍
.要麼就是在孩子做出選擇、決定時進行否定或打擊:
.你這選的甚麼呀!
.我就知道讓你來,你也選不好。

無論如何,一旦孩子的最終決定,偏離了你的預期,便會激發你的控制慾,會忍不住去説服、甚至強迫孩子聽你的。如此,孩子又如何有主見?

一個事事都由父母幫忙做決定的孩子,最容易缺乏主見。因為他已經習慣做一個順從者、執行者,在家聽父母的,在外聽朋友的,工作聽領導的,結婚了聽另一半的。有多少女孩,因為不會拒絕男朋友、上司等「不合理」要求而受盡傷害。因此,一定要儘早意識到對於孩子早放手,早獨立。越獨立,孩子就越安全。尤其是一些性格本身就乖巧順從的孩子,父母更應該警醒,減少對孩子的控制。

雖然孩子事事都聽自己的養起來省心又舒暢,但前期管得越多,後期放手就越難。我身邊就有一位媽媽做得非常好,只要關於孩子自己的事情,無論多麼小的一件事,她都會詢問孩子的意見:

「喝水還是喝牛奶?想用筷子還是勺子?今天的衣服想穿甚麼樣的,褲子還是小裙子?」

每一件這樣的小事,孩子都有做主的權利時,她才能擁有「有主見」、「自己決定的事情,不會輕易被他人干擾」的能力!就像武志紅説的:讓孩子不斷地自己選擇,他才會真正的長大。

相關文章:教養|別羨慕人家懂教小孩!台星分享6大守則 房只擺睡床有原因

+18

3. 大部分學習上的事

因為疫情,孩子今年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家上網課。網課對自律、自覺的學霸來説,是自我規劃學習的最好機會。但對於不那麼自覺地孩子來説,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好些老母親在後台留言「啊啊啊,上哪能領一個自覺又自律的孩子?」

停!!!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主動,是我們沒給他們獨立探索的機會。尤其是這大約一年的網課,CC已是完全「放養」狀態。每天的網課、作業、打卡等一系列關於學習的問題,都是CC自己來。

都説疫情對孩子的學習幾家歡喜幾家憂,有點拉仇恨地説,我們家屬於那喜的。我們家通過這一年,CC實現了徹底的學習獨立,我們實現了完全放心的放手。當然,這也是一路摸索的結果,這一路走來,我總結了父母在孩子學習這件事兒上,唯一需要扮演好的兩個角色:

放手者+問責者

最開始,也跟大部分的孩子一樣,CC完全放飛了自我。反正也沒老師盯,也沒父母盯,上完網課就開始跟DD瘋玩,等我和C爸晚上回家,她才開始補作業,再加上練琴、一些打卡等等,每天都直接幹到睡覺前。

這個時候,我們的關鍵動作,就是放手。不批評她、不責罵她,你的時間你自己決定,你的事情你自己安排。‍‍我們都配合你,你是主角~父母只是放手者。但與放手並行的是問責,放手不是躺平,放手的前提,是以「不降低要求和水準」為前提。‍

如果你自己做不到,那我是要問責的:

數學課你不好好聽,下課作業不會寫?那咱們重新看回放,重新聽老師講一遍!

語文課你不好好聽,這個字不認識、組詞不會?那你一個個去查字典,重新記一遍筆記吧。

昨天白天你都不寫,也可以,晚上不管熬到多晚,反正都得寫完。而且晚上的家庭活動,一個都參加不了……

只要你堅定的做好一個問責者,不放水,孩子很快會明白怎麼更省事兒!

他們是小,但又不傻~‍‍‍

同樣一節數學課,是選擇上課好好聽,還是上課摸魚晚上重聽一小時?反正就2次,CC就做出了自己的決定。所以,最終CC也明白,學習這些事早晚都是自己的。耍小聰明最後會付出成倍的代價,所以現在作業從來不用催,每天都能把自己的學習時間和玩耍時間安排的妥妥當當。‍‍‍‍

當然了,她也不是那種頂尖兒學霸,拋開成績,最起碼學習自律性、自覺性這塊,我是很滿意的。她也沒甚麼天賦異稟,所以我覺得這個養育思路,是適合大多數孩子的。我們要做的是平和地堅持,剩下的就是相信孩子會做好。

心理學上有個「100%理論」,説的是如果一件事,我們有20%不做,那麼孩子就會做20%,如果我們有80%不做,那麼孩子自己就會做80%。所以,對於孩子能做到的大部分事,只要家長不過度幫忙,孩子會變得更獨立。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主治醫生;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公眾號:CC爸媽(cc-bama)

相關文章:孩子跌倒開口就說:地下曳曳!以為搞笑卻讓子女成為推卸責任的人

+14

【本文獲「CC爸媽」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