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式育兒孩子更具紀律性/社交能力 專家建議三大改善教養方法

撰文:糰子
出版:更新:

最近內地有篇新聞報道,說有個就讀小學三年級的8歲男童,因沉迷打機不想上學,即使老師好言相勸也不為所動,還態度堅決:「不學了,我要玩!」他的爸媽無計可施下,想出「絕橋」對付他,主動和老師商量讓孩子專心「休學打機」一星期,不僅替兒子制定嚴格的打遊戲時間表及KPI(關鍵績效指標),每天還要打滿16小時,並在中午和晚上對遊戲戰績進行復盤、總結,三餐按時吃,過時不候。
作者:親沚媽媽

連續打機三天崩潰了

第一天不用上課,兒子當然非常興奮,從下午3點半玩到半夜12點整,中間只出房間十分鐘,隨意吃幾口飯又迫不及待入房打機。第二天不到7點就起床開始一天的遊戲,到了第三天,兒子終於「頂唔順」,崩潰了四次,不想再整天打機了。他的爸媽希望孩子體驗到「打遊戲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我認為個案比較偏激,一個星期不回校上課,還要每天16個小時對着電腦/電視螢光幕,或許會影響視力,屆時就不是教兒而是虐兒了。

我個人並不同意以這般激烈的方法來解決小朋友沉迷打機的問題,「限令長時間地接觸電玩」這樣「曲線」的「教訓」,對於8歲的小朋友來講,只有單方向的服從;這樣專制式的命令只可能會像以前「打手板」一樣,立即停止不良行為。

我在想如果這小朋友真的打機打到第七天,仍然十分嚮往不用上課只顧打機的生活,父母又會怎樣應對呢?父母會採取更偏激的手段去令小朋友屈服嗎?父母只僅僅關注負面行為,長遠來看,孩子可能會產生反抗情緒,或者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偷偷玩遊戲;將來在其他情境下,孩子因未有學懂反思自律,可能會用其他方法去逃避父母,甚至社會上其他控制。

具備權威式育兒條件

其實,這家長本身是具備了權威式育兒的條件。例如,對小朋友的渴求反應快;對小朋友有具體的目標/要求(當然這個要求是非一般不合常理);家長的參與度非常高,也十分熟悉小朋友打機的程序和時間,又願意跟老師商討如何對策……如果這家長的解決方法不是那麼偏激,其實這樣的育兒方法是跟權威式育兒的要素相符,不過可能為了吸引讀者眼球,有記者訪問上報章,所以才把事情弄得太不合情理吧!

其實,重點可以不在於是否認同這家長的極端方法,又或是再重覆那些普遍針對沉迷打機的解決方法,而是提醒自己作為父母對子女的「要求」作出的反應是否適當。

我不禁好奇一問,為何要去到這個「田地」,家長才想出要採取這樣偏激的解決方法?可能是,這家長之前對孩子採用比較放任或寬容的教養方式吧!

寬容或權威式育兒,兩者可能只差一線。

兩種育兒方法都是反應快,滿足需要;但是兩者最大的分別,是家長在肯定子女的感受和滿足他們需要的同時,權威式的家長會跟小孩有坦誠的溝通,對小孩的行為有明確的準則和要求。

主要育兒風格共四種

寬容式育兒(Permissive parenting)是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Diana Baurmrind)所確認的三種主要育兒風格之一,其餘兩種為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和權威主義(Authoritative)。隨後,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又加入了第四種風格,即無關心式(Uninvolved)育兒。這四種主要育兒風格主要區別在於回應程度和要求程度。

寬容式育兒與權威式育兒的比較:

從術語本身來看,寬容式育兒是一種父母「允許」他們的孩子任意行事的風格。這種風格下,父母對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快速表達和給予愛意,但不對孩子提出要求。他們多被描述為慈愛、善良和培養愛心,但過於放任和溺愛,導致極度寵壞孩子。

寬容式父母將自己視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父母,因此不需要展現成熟的行為。他們不會引導孩子、設定規則和限制,而是允許孩子自己去摸索。他們不約束孩子,對子女的期望也很低。同樣地,如果孩子在社交或學業上表現不佳,他們總是將錯誤歸咎於他人。多項研究發現寬容式育兒的負面影響,如學業成績差、心理健康問題和決策能力不足等。

權威式育兒是首選

而權威式育兒是四種育兒風格中首選的風格。根據研究,接受權威式育兒方式培養長大的孩子,更具有紀律性和社交能力。跟寬容式育兒一樣,權威式父母也會對孩子的需求和願望作出回應,但重點是會保持制衡。這些家長會設定限制和約束,同時允許孩子探索和創造。他們通過展示愛和關愛來獎勵良好的行為,同時鼓勵孩子需要進步。權威式父母不會容忍不良行為,直接懲罰孩子。在糾正不良行為的同時,也會理解孩子的情緒。他們會徵求孩子的意見,但會引導孩子作出最好的決策。這些對於兒童發展尤其是在幼兒期非常重要。權威式育兒方式在孩子成年後,也會帶來較好的心理健康。接受權威式育兒的孩子,比較懂禮貌、守規矩,容易在生活中取得成功。

但這些都只是理論給我們參考,「實戰」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和情況改變育兒風格。

有時候,我們可能不想寬容,但由於某些情況而被「迫」這樣做。例如,即使三歲的妹妹在遊樂場玩耍後,承諾會自己走回家,但是當妹妹非常疲倦而嚷著要抱起來時,我們也只能夠抱她回家休息。試想想大家都疲倦不堪,難道還在黑漆漆的街上堅持要妹妹行路嗎?父母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況,這是完全正常的。育兒風格也不應該一成不變,重要的是我們試著保持一致,讓孩子們了解父母的標準和規則。無論他們有多小,像對待年輕的成年人一樣和他們交談,在適當的時候解釋這次是例外情況,我們將在正常的日子恢復日常的規則。

三大改善教養建議

如果應用在這個沉迷打機的個案,以下的建議可以在育兒過程中,更加具有權威性:

使用積極的方法

選擇使用積極的方法來應對行為問題。這包括鼓勵正面行為,提供積極的回饋和獎勵,以及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互動方式。透過這樣的方法,我們能夠幫助小朋友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不是僅僅關注負面行為。積極的方法也可包含獎勵和懲罰,這意味著對良好行為給予獎勵,對不良行為設定後果。例如,測驗考試後,允許孩子玩他喜歡的電子遊戲,或者因為成績不佳而沒收電子遊戲。

增加孩子責任感

既然孩子想打機,相對地,就要他們在家中履行一些責任,例如負責洗碗等。通過讓他們負責某些任務,更明確地知道自己的責任。這可有效地培養父母信任孩子的印象,令孩子從小教育有成就感。

溝通並建立明確的規則

可以首先跟孩子了解他打機的習慣,如他是否喜歡跟朋友約定上網打機時間?是否要每天在限定時間內儲存一定分數過關?聆聽及理解小朋友打機的原因和感受後,也需要要求小朋友耐心聽聽父母的要求和標準。先制定易於理解的規則,並在子女違反規則時明確告知後果。對他們解釋為甚麼存在這些規則,而不是僅僅告訴他們要遵守。孩子們往往遵守他們理解的規則。理解後,大家一起協議和制定每天的溫習、休息和打機時間表。

好消息是,現代家庭大部分的父母已經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唯一需要採取的步驟是每次當父母想滿足孩子的要求時,我們也要有所「要求」,嚴格一點實施規則。我也常常提醒自己,看似嚴格的規則都是為了孩子的利益,並為未來的成功做好準備。

原題為「寬容或權威式育兒 原來只差一線?」
《本文獲親沚媽媽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