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朶」無內功 到頭一場空|陳仕娜

撰文:陳仕娜
出版:更新:

「杜拜王子」名聲鵲起,人盡皆知。有無搭雞棚意圖在下無從考究,但從這件事可見,人要響朶,必先找一個具噱頭、人人易記的「朶」。傳媒很愛用這種編符號的套路,譬如樓神、xx教父、股市女王、網紅一姐、虛銀一哥、xx首富⋯⋯俯拾皆是。對於普羅大眾,不知就裡,不經任何Fact check之下,就理所當然的將這些綽號烙在腦中。

浮誇的綽號確實有先聲奪人的效果,所謂「唔打得都嚇得人」。盛事經濟打的同樣是浮誇的算盤,七人欖球賽、巴塞爾藝術展、Chubby Hearts、俠之大者,名氣響噹噹,以打卡出帖為主,表情內容千遍一律,充斥着各社交平台。盛事講究的是排場、名氣、派頭,聲色藝全,紙醉金迷,才能匯聚人氣。盛事的感覺流於表面化,執行的人似乎也有點「流」,人云亦云,不經深思熟慮,醉心衝出去「攞威」,不甚注重內裡功夫,結果弄出鬧劇。

又或許是各行業青黃不接的情況頗為嚴重,池中無魚蝦為大,聽說懂得交遊招呼國際巨星的人才寥寥無幾,新手上陣經驗欠奉,自然得罪人多稱呼人少,所以連摔幾個跟斗。還有連連發生令人觸目驚心的工業意外,會否也跟只重表面、執行不力有關呢?

圖為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攝於2017年12月1日。(Getty Images)

大鑼大鼓地打響名聲,以吸引外來客流,是當下的頭等大事,惟大夥兒的著眼點放在「說故事」,一昧出posts交功課,剪綵、出席論壇、捧場大小活動,日日東奔西撲只為搶訪問和做秀搏曝光,整體充斥這般的氣氛,試問又有多少人願意腳踏實地做基層工作?

金融圈的朋友撫今追昔道,香港人的價值是左右逢源,食四方飯,所以慣於自吹自擂,營造架勢。市道好歌舞昇平的時候,雞棚處處都是,街頭大把金主,人人高喊做大刁,如今港股乾涸,IPO集資總額恐跌出全球十大,要是還以為著套意大利西裝、掛個xx首富、某某頭馬的幌子,在四季The Lounge吹噓幾下就能起壇?那就「too simple and extremely naive」。

【財經專欄】來一杯莫卡陳仕娜

簡介:由傳媒人到企業傳訊,遊走於媒體、地產、金融及醫療行業,飽覽世事更迭,藉文字透徹人心,嘻哈笑談中,亦望讀者有所得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