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鞋|6個問題解構碳板鞋超回彈之謎 PB製造器穿著不宜或傷膝

撰文:何偉畧
出版:更新:

厚底跑鞋近年席捲跑界,嵌入碳纖維板,標榜超強回彈效果,恍如贏盡天下。跑手眼中的「PB神器」,到底是什麼原理,讓跑手輕鬆進步幾分鐘?高科技結晶跑鞋愈來愈容易買得到,是否人人合用?
付千多兩千元買碳板鞋前,不如先聽聽跑鞋店長楊肇麟,說說碳板鞋的成長與效能。再想想,這是否最適合你的跑鞋。

Launch 8 店長「阿楊」楊肇麟。(何偉畧攝)

想知更多行山資資訊?「咖喱山」為你實景導航香港各區行山路線!立即按此!

1. 碳板鞋為何快?

答:關鍵在於「厚底」。早於2003年已有廠商設計嵌入碳板的跑鞋,當時物料科技未成熟,未有太大迴響,薄底加碳板未必能夠推進成績。

不過,研究發現跑手穿上較輕的跑鞋,應付長距離,較為慳力。此外,厚底鞋在能量回饋(energy return)方面表現較佳,應付長跑時節省能量。跑界多年來以薄底跑鞋為主流,及至近5年,物料科技進步飛快,輕量而吸震之餘,回彈性能優異的中底物料面世。這些物料輕而穩定,能量回饋效能通常達70%以上,而且重量跟薄底鞋差不多,「輕身厚底」跑鞋終於成真。

拆開一對碳板跑鞋,碳板夾在中底裏。(何偉畧攝)

2. 快在中底夠厚,那麼碳板有何用?

答:中底物料富回彈力,相當柔軟。想像一下,跑手著地時力量集中於一點,回彈效果不顯著,反而有鞋底吸腳的感覺,如像「踩屎」。碳板的作用是幫助著地的力量平均施壓在中底,感覺變得穩定,並帶動回彈。

碳板鞋亦令跑手的腳掌動作有變。它鼓勵前掌著地,鎖住腳掌前方的蹠骨關節,原先著地受到的力量,轉移至足踝關節。現時的匙羮設計,跟「搖搖板」相似,著地時重量落在前腳掌,碳板後方推你腳跟向上,幫助你推進。

匙羮狀的碳板,鎖住跑手的蹠骨關節。前掌著地,後掌受到回彈力推動,「彈」出下一步。(何偉畧攝)

3. 碳板鞋設計有何特點?

答:鞋底厚度(stack height)至少30毫米,一般厚底鞋介乎28至35毫米,碳板鞋最薄也有32毫米,最厚自是NIKE Alphafly 4%,達到40毫米。掌跟差相對較平,大約4至10毫米,有利前掌落地跑手發揮。

傑祖基穿厚底鞋,加上精英跑手護航,創造「Sub2」。問題是,世上只有一個傑祖基。(資料圖片/美聯社)

4. 誰人適合穿碳板鞋?

答:簡單,快,而且好快。觸地時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大,才能發揮回彈力。如果觸地時間慢,如何彈得起?這些鞋用來慢跑,完全沒用。

按科學研究的標準,以跑手「爆盡」的最大攝氧量(VO2 max)速度計,能保持八成速度,穩定保持4分至4分30秒配速,並持續20分鐘,才能發揮這些鞋的優點。用「4分披」計計數,跑20分鐘即是5公里。伸算至全馬,也要保持「5分披」,即大約3.5小時跑完全馬。

5. 碳板鞋適合在哪些賽道和比賽使用?

答:碳板鞋的效用推動跑手,在平坦路段發揮最好。上斜還好,落急斜則極不利發揮。因為落斜需要制動,它卻會推你向前。此外,路途亦最好少轉彎,因為如此厚底的鞋,本身靈活程度就有限。

至於場合,須因應自身能力而使用。之前提到,你能保持「4分半披」跑10公里,就穿去跑10公里比賽;能跑半馬就半馬。跑全馬只能「5分半披」,換鞋啦!至於日常訓練,如果每段途程較長的tempo run,例如2至3公里,既要速度又要慳力,都適合穿碳板鞋。但如果是「200、400、800」那種全力衝刺的interval,穿薄底鞋較為適合。

阿楊坦言「得罪講句」,具備足夠能力使用碳板鞋的人,其實很少。(何偉畧攝)

6. 碳板鞋已經普及,如何察知自己其實未準備好使用碳板鞋?

答:最易察覺的是,你覺得自己跑快了,但其實未準備好長時間應付如此速度。「一K半K」無問題,但長時間保持高速,肌肉、筋腱甚至骨頭,都未準備好,便容易受傷。

很多跑手都未懂得善用腹、背、臀的「核心肌群」去跑步,全由小腿處理所有動作。碳板鞋注重回彈力,要求你快跑而非站立。當跑手水平未夠,觸地時間仍長,不僅小腿為了穩定腳步而承受莫大負荷,而且要承受回彈力,久而久之易被「震傷」。發現下肢如小腿、足底疲勞和疼痛,都應暫停。

此外,碳板鞋中底柔軟,本身對足底支撐較低。跑手下肢肌肉弱,踏地時雙腳向內塌下,令下肢內側的關節,如膝、足踝、髖關節受壓。如果該些位置痛楚,亦要留意。

未準備好穿着碳板鞋,隨時因快得慢,跑到受傷。(何偉畧攝)

ASICS首對全掌碳板鞋 大步加速快感考驗小腿能耐|每月一號鞋

除了Nike,碳板鞋尚有以下選擇(按圖放大)

「01測試」有持續更新跑鞋評測評分:(按圖放大)

+20

延伸閱讀:

跑步中暑|夏天練跑注意三個身體細微變化 缺水警號最易被忽視

體內水份流失指標(按圖)

雨季來臨|清洗跑鞋最易忽視「鬼祟位」 一件小舊物擦出隱藏穢物

+1

大迫傑跑步語錄:(按圖放大)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