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1年《GameStation》休刊!業界人士討論紙媒寒冬轉型求生 

撰文:比利
出版:更新:

1997年,不單是香港回歸,亦是本地遊戲出版界的變革一年,當年《FINAL FANTASY VII》推出,PLAYSTATION 1逐漸成為遊戲界主流機種,同年電玩太郎與拍檔成立S-TEAM,《GameWeekly》正式創刊,之後吸引其他行家仿傚,其中創意集團翌年初,出版《GameStation》,主打「100% PS周刊」,全盛時期有神武輝義、夜行雲、龍馬、貓部等編輯加盟,「小說式攻略」、《WE》攻略,《機戰》推出兩三天就有「一期完爆機流程」。21年後的今天,《GS》正式休刊,市面遊戲周刊唯餘《GameWeekly》。在現今很多人連行路都上網,資訊泛濫(甚至很多fake news)的年代,有行家說紙媒式微大勢所趨,也有行家說GAME書仍有生存空間,筆者今期就探討一下。

千禧年代的全盛期

筆者年輕時很喜歡看本地GAME書(俗稱土炮書),興趣比起看漫畫更大。如上期所說,我以前愛追看的是《超任一族》及《GAME PLAYERS》,尤其後者涉及街機格鬥攻略,而90年代正是《拳皇》、《街霸》極為風光的年代,即使GAME書「紙上談兵」也涉及很多對戰心得,些攻略很有參考價值,成為我飯後甜品。

(按下圖放大解說)

1997年之後,PS、SS之戰已分出勝負(當時較少人談及XBOX及N64),當時日式RPG仍有很大市場, SQUARESOFT與ENIX仍未合併,兩者競爭下有很多出色RPG登場,這些亦帶出GAME書攻略的價值。我當時主要看兩本遊戲周刊,一是電玩太郎主編的《GameWeekly》,因為我之前追看他在《新報》連載的RPG攻略,特別欣賞那種手繪的地圖,老實說,這種技術、熱情及毅力,行內不是有很多人做得到。

其次是1998年2月1日創刊的《GameStation》,當時主打《XENOGEARS》及《BIOHAZARD 2》攻略,由於雜誌集中以PS為賣點,對於當時只有PS主機的我來說,變相就不用看「事不關己」的資訊。如上文所說,《GS》曾經風光過,PS1時代中文遊戲不多,行內開始出現「小說式攻略」,但很多行家只是翻譯重要對白‧‧‧老實說,這不是「小說」,而是人肉GOOGLE TRANSLATION。若大家曾經是《GS》讀者,相信會特別留意,兩位編輯,一是真正寫到「小說」,內容有起承轉合的夜行雲;另一是單看《WINNING ELEVEN》攻略,已經感受到熱誠的龍馬,特別是那種幽默,很有個性的招式。若大家看《足球小將》曾經高叫衝力射球、猛虎射球,那麼玩《WE》又會否大叫零角度射球呢?

(按下圖放大解說)

之後,這類本地遊戲周刊愈出愈多,有加入日本娛樂圈、玩具資訊的《GAME PLUS》,在遊戲討論區活躍的CHRONO離開《GameWeekly》 ,成為《GAMEWAVE》主編,之後引入更多動漫資訊,當時Game書開始多元化。對於編輯來說,《MONSTER HUNTER》、《機戰》及《真三國無雙》是重要戰場:

‧《機戰》一推出,必須兩三日內爆機,先完成「一期完流程攻略」做賣點。要做到這點,就要兩、三個編輯,通宵在公司輪流打。
‧《芒亨》,尤其是PSP熱爆年代,編輯要分析各種魔物、各種武器的特性,「輕鬆單挑煌黑龍」已經保證銷量的封面字。
‧《真三》第2、3集曾掀起全城熱話,甚至所有GAME 書賣斷市的光輝年代,「第四武器、LV10武器取得法」又是必備封面字。

在千禧年代,PS2非常熱賣,互聯網開始普及,但很多讀者不積極上網找料,當時Game書仍有很大市場,「金手指」一度是Game書內容,後來出版社為了爭取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HK支持,這類修改遊戲的內容逐漸消失。事實上,Game書與遊戲廠的關係很微妙,前者希望得到「獨家消息」,最好不過就是有「PSP《MONSTER HUNTER 3》禁斷情報曝光」之類猛料,但廠商(香港分公司)也許擔心「順得哥情失婦意」,很少會主動向單一雜誌「放料」。所以Game書的所謂猛料,很多都是來自日本《FAMI通》,這亦解釋為何Game書為何集中在星期四出版,因為希望轉載周三出版的《FAMI通》消息。

2000年至2006年間,Game書市場極為激烈競爭,當時業界曾仿傚報章「減價戰」,部分Game書減至$8(盡量不超過$10心理關口),不過Game書銷量不及主流報章,兼且甚少有商業廣告,部分廠商、店舖刊登的廣告(或優惠券COUPON),通常只屬合作、互相宣傳而已,不等於出版商「有錢落袋」。結果「減價戰」可謂大家雙輸的策略,之後連續多年維持$10書價。面對其他行業員工年年加薪,很多店舖不斷加租,反觀Game書業界被困在欠缺廣告,銷量不穩(尤其是5、6月淡季),但又不敢貿然加書價的局面,Game書編輯的福利之低,實在難以吸納新血加盟。

《Gzone》在強勢改革中落幕

本港GAME書界在2006年出現「爆炸期」,當年讀者已習慣上網,而PS3亦有較多中文遊戲推出,變相令「遊戲新聞」及「小說式攻略」失去賣點,很多讀者開始放棄「買幾本GAME書」習慣,可能只買一兩本,部分《GAMEWAVE》班底轉投《Gzone》,這雜誌賣點是內容「極為」多元化、多資訊及專欄,成為捉到不同年輕人的興趣,部分編輯亦擅用社交網站宣傳,成功塑造個人形象。《Gzone》的確有很多成功元素,但到了2017年「大逆轉」,在顧問游雲邀請多名著名編輯執筆,銳意改革期間,出版商突然宣布休刊,相信很多讀者也此料不及。《Gzone》在強勢下突然休刊,《GameStation》完成歷史任務,本地市場餘下《GameWeekly》,行家紛紛反思這個問題:「面對資訊爆炸的年代,究竟Game書有否生存空間?」筆者特別邀請多名嘉賓(排名不分先後),分享箇中感受。

《GameStation》前編輯Nemesis:這18年經歷有笑有淚

我在《GameStation》工作超過18年,我有時收到讀者來信表達支持,亦見盡很多同事陸續離開團隊,箇中經歷可說是有笑有淚。我見證紙媒逐漸式微,其實這不僅是Game書,而是其他紙媒亦很難做,甚至其他國家的紙媒,紛紛轉成電子版。我認為一書在手,這種感覺跟拿起手機看網上版是不同的,無論前景如何,我相信這18年經驗不算是壞回憶,絕不輕言放進人生的黑歷史。

《GameStation》前專欄編輯永高: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GameStation》是我畢業後第一份工作,那是Game書最興旺的年代:
想當年,市面上有五至六本遊戲雜誌。
想當年,編輯夜行雲可以寫出《Final Fantasy》小說式攻略、龍馬可以自創滑翔衝力射球《Winning Eleven》攻略。
想當年,有讀者因為玩《Biohazard》不懂解謎,結果星期一買《Game Plus》,星期四買《GAMEWAVE》,星期五再買《GameWeekly》
想當年,《GameStation》為了「鬥快鬥新」,將出版日期由周四提前到周三。
想當年,以深度評論和風格化作招徠的《Game Watch》、主攻副刊的《Game Next》相繼出版。
想當年,我們為了製作《真.三國無雙》攻略,繼而將周刊變成「三日刊」,再全本近九成頁面。
想當年,《GameStation》為求刺激銷量,將全書所有標題也放在封面,成為香港獨有的「瀑布字封面」
想當年,Game書可以賣斷市,真的可以。
自從有了互聯網、Social Media及網媒,所有資訊都可以從網上獲得,從遊戲介紹到攻略到評測,Social Media有KOL,網媒從大大間到一個人獨力支撐的每日提供最緊貼資訊,還有誰會願意付出十多元購買一本,不是每小時更新的遊戲周刊?在我心目中,不單Game書已死,也不只是紙媒已死,而是讀者吸收資訊的習慣改變了,導致知識層面上的轉移,而這種轉移看來是每況愈下的。因此,作者的內涵和修養才是至關重要,也是我所關心的。
目前有誰仍會購買Game書?我相信有一群讀者,從九十年代開始每星期買幾本遊戲雜誌,比較哪本做得好,哪本資訊錯誤,哪個編輯的編者話最搞笑‧‧‧《GameStation》之所以活到今天,《GameWeekly》之所以繼續存活,都是靠著這一群讀者捱過去。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迴響的形式未必要在雜誌上苦苦糾纏,也可以是懷著更優質的內涵和修養再上路。我希望現存Game書可以繼續努力,電玩太郎加油!

《GameWeekly》主編電玩太郎:我們團隊會堅持到底

我在這行幹了超過25年,可說看著遊戲雜誌的興衰,從最初月刊、雙週刊,到由首次在本港出版《GameWeekly》週刊。之後,掀起了本地遊戲雜誌盛世,曾同時出現五、六本週刊。而網絡出現更快、免費,甚至無限篇幅的遊戲資訊,確實地將紙媒比下去。作為出版了超過廿年的遊戲雜誌,我們會盡量去迎合讀者口味作出改變,既然無法與網絡鬥快,便將內容變得更具個性,讓讀者閱讀到一些只有買GW才看到的東西。也許紙媒及遊戲雜誌的市場會繼續收縮,但只要仍然能夠維持下去,我和旗下編輯都會盡力堅持到底。

GameWeekly主編電玩太郎早前曾經接受PlayStation的訪問(PlayStation)

Great Game公司社長、《Gzone》前主編游雲:業界欠廣告及廠商支持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若果要談及遊戲雜誌的生存,最重要是有一個均衡的發展空間,雜誌除了讀者外,廣告亦是非常重要的養份,但回望香港市場,又有多少家遊戲公司是真心支持遊戲雜誌呢?不論是廣告或賣書,一直都是完全分割,遊戲雜誌只依靠賣書生存,遊戲公司則重金找主流傳媒下廣告,對遊戲傳媒的支援可說是少之又少,與其他遊戲發達得比較好的地區(如日本、歐美)很不一樣,既然都沒有一個健全的成長環境,你又怎能叫遊戲雜誌在香港茁壯地成長呢?

(按下圖放大解說)

旺角電氣良品老闆文哥:多謝Game書行家的貢獻

其實遊戲周刊很難做,有否這麼多猛料呢?若果你有的內容,對手也有,那麼你自然就沒有猛料吧!論攻略,現在Game書可能輸給網站;論新情報,廠商亦會自行開記者會公布,這些情況已持續多年,我覺得紙媒難做,特別是沒有廣告商支持,要重回昔日輝煌年代實在很難,但我很感激這班行家,一直為遊戲業界作出貢獻。

旺角電氣良品老闆文哥,一直有跟遊戲雜誌合作,例如推出指定遊戲優惠券,因此文哥對Game書發展相當熟悉。(香港01圖片)
我在今集《比利玩樂園》出盡人情牌,先感謝各位前輩、同行、好友的支持(重申排名不分先後),大家要懷緬的不僅是《GS》,而是昔日陪伴我們成長的「土炮書」,還有就是向餘下的紙媒打氣。正如在《GS》守到最後一刻的Nemesis表示,「拿書在手的感覺是不同的」,大家習慣上網找料,找電子版雜誌也不難,但一班出版界的行家仍努力不懈,將最詳盡的資訊,最深度的分析送給各位。若果大家很多年沒買Game書的話,不如由本周起,重拾有書在手的感覺吧!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