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監製專訪|新導演難大展拳腳 鄭保瑞:缺資金只能拍赤貧電影

撰文:劉希彤
出版:更新:

香港電影經常被指青黃不接,港產片年產量屢創新低,除了因為資金緊絀影響拍攝題材,合拍片不得觀眾心之外,其實電影圈也有不少內患的問題。
電影監製爾冬陞、方平、黃斌及鄭保瑞接受專訪時就透露,近年的作品滿滿都是「有病的電影」,原來連在亞洲的影視展,「各地不同電影公司,都是買完片最後才走到香港的攤位。」同時,新導演缺乏訓練機會,令題材更局限,直接影響這工業的發展。

經常有人說「香港電影已死」,對這個工業的發展相當悲觀,電影監製爾冬陞、方平、黃斌及鄭保瑞接受專訪時就有分析港產片目前面對的問題。(梁碧玲 攝)

爾冬陞入行超過40年,見證香港電影的高低起跌,近年本土電影萎縮,本地電影新人斷層等問題持續。鄭保瑞舉例指,他接觸過一位新導演,「他想拍一個鏡頭,是演員後腦『嘭一聲』撞落去,他問我怎樣拍,是否真的要演員撞下去,我跟他說其實拍戲不是這樣的。」

爾冬陞入行超過40年,見證香港電影的高低起跌,他提到現在香港的電影愈拍愈細,「之前有人說,全部都是有病的電影。」他解釋題材的局限,是與製作費緊絀有關。(梁碧玲 攝)

新導演缺乏訓練機會

鄭保瑞指因為他們沒有接觸過動作拍攝,不知道可以借位拍攝。「我要為他們示範怎樣擺機位,怎樣拍。他們都告訴我,心裡很羨慕我們,可以經歷在中環開槍、飛車、爆破。他們是完全沒接觸過,因為現時的預算是不容許他們經歷這些。」

鄭保瑞慨歎新一代導演和電影工作者,都缺乏訓導機會,「我們經歷過在中環開槍、飛車、爆破。新導演們是完全沒接觸過,因為現在的預算是不容許他們經歷這些。」(梁碧玲 攝)

舊一代的電影人還有機會,在街上開槍、打架、劈友,拍攝技巧日日在街上訓練出來,鄭保瑞憶述︰「當年在晶哥那裡訓練,半年要拍五套戲,《古惑仔》都拍了兩部,我們是這樣訓練出來的。」幾位監製都表示現時的斷層是嚴重的,以前能夠培訓到這麼多工作人員及演員,大前提是因為有一定產量,才有相應的工作機會讓大家磨練。

+16

近年都是「有病的電影」

正因資金不足,可試的題材局限,所以鄭保瑞都提到,很難怪新一輩近年拍的多數都是同類型的細片,爾冬陞也指出現在香港的電影愈拍愈細,「之前有人說,全部都是有病的電影,《一念無明》講精神病,《麥路人》主角沮喪的,《淪落人》等,全都是這類片。」

他續說,因為這些片種的題材較寫實,在政府「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下,以200萬的製作費,的確較適合拍這種細片,「現在加了(製作費),350萬,我還有一部未開拍,不知道怎樣拍,很頭痛。」

《麥路人》由鄭保瑞監製,郭富城、楊千嬅、萬梓良、張達明、鮑起靜等演出,講述「麥難民」的故事。這是一部關注社會問題的電影,相信會引起大眾關注。(《麥路人》劇照)

四大監製專訪|純拍港片難成出路? 爾冬陞肉緊古天樂︰睇住銀包

「拍警匪片全都是錢來的」

說到底,在這個計劃之下,要拍到較商業的題材是不太可行的,「太空科幻片不能拍,想都不敢想,武俠片也拍不到,警匪片你拍不到,只要有警與匪,你知道開一槍要幾錢一粒子彈嗎?至少幾蚊一粒的。還有警車、救傷車,拍警匪片全都是錢來的。」

電影是一門藝術,但成本絕對是很昂貴,「很多需要商業元素的,例如一個爆破都需要錢,所以在規限下只能拍到某類題材。」

爾冬陞、方平、黃斌及鄭保瑞四位都是代表不同年代的資深影人,專訪期間他們也表示對香港電影的發展感到擔憂,甚至覺得工業「愈做愈縮」。(梁碧玲 攝)

香港電影成為買手的最後選擇

鄭保瑞透露,他聽過一些賣片的朋友分享,「現在去到影視展,當中有全亞洲不同電影公司,現時買手通常最後才走到香港的攤位,然後就會問︰『又是《一念無明》嗎?又是貧窮線以下的電影?』情況是這樣,行勻全亞洲電影公司才去香港(攤位),這幾年就是只有這類戲。可能因為我們市場細,預算少,大家只能拍這類題材,或者近年最出色的就是這類電影。」

+2

無可否認香港電影發展停滯不前,正如監製們所說實情是「愈做愈縮」,黃斌憶述在90年代中內地未開放的經歷︰「我和阿瑞去台灣,在晶哥的公司拍古裝片、三級古裝片,100萬拍一部,7日拍一部,總之完成它,這也是一個訓練。」

黃斌憶述在90年代中內地未開放,他與阿瑞去台灣尋找機會,「我們在晶哥的公司拍古裝片、三級古裝片,100萬拍一部,是個很好的訓練機會。」(梁碧玲 攝)

香港連AV市場都冇

講起三級片,爾冬陞提到30年前香港還有AV市場,其實都是工業的一部分。「絕對是本土生產,我不鄙視的,AV市場是一個很大的工業,但最後沒有向那條路走,拉斯維加斯每年都有個成人電影展,規模甚至比康城更大。」

爾冬陞入行超過40年,獲得過不少電影獎項,現時亦有培育及協助新導演及新一代的電影人。(梁碧玲 攝)

本地的新一代電影人出現斷層,缺乏訓練的機會,但內地反而有辦法便宜地拍戲,變相更多機會訓練,「內地的年青人裡面,包括動作指導、美術、服裝、梳頭,很多(技術)是香港人帶入去,香港的一級動作指導,(內地)現在出來接動作指導的不是他們的徒孫,是徒息了。」

幾位監製都覺得,本地的新一代電影人出現斷層,他們缺乏訓練的機會,但內地反而有辦法便宜地拍戲,變相更多機會訓練。(梁碧玲 攝)

這班年青人有自己的兄弟班,學院派有自己的同學,「他們拍戲有辦法可以較便宜,200萬一定拍到一部戲,甚至100萬都拍到。他們更是以月薪計,所以新導演在大陸拍戲是有優點的,例如兩個月時間,一部戲可以拍足60日,香港導演最多只能拍十幾廿日。」

內地的新導演相對有更多機會可以試不同題材,「他們好勤力,自行去學徐克『吊威也』的手法,還包括飛車、爆炸,他們拍網大(網路大電影)和網劇作多嘗試,當然會受傷要付出很大代價,但亦是不斷訓練自己。」

+3

據爾冬陞觀察,內地新一代導演拍警匪片、飛車,的確未夠成熟,但刀劍、「吊威也」和特技,其實已經掌握得到,「你再看他們的服裝和美術,時裝可能還欠少少,古裝基本上沒問題,所以當地的工作機會較多,他們叫做『練手』。」種種分析過後,香港電影圈的確面對很多內患問題,還未算上內地新一代影人的進步,以及其他地區電影業的追趕,難怪連小寶哥都坦言︰「目前的環境的確是個死局。」

香港電影圈面對很多內患的問題,其實外憂還有內地新一代影人的進步,其他地方電影界的追趕,難怪很多人都會覺得香港電影所面對的是一個死局。(梁碧玲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