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法|馬克龍「歐洲會死論」對中歐關係的兩大訊號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5日已經抵達法國,5月6、7日將會正式開展其外交行程,預計將會在巴黎同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以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進行會面,其後馬克龍也傳將把習近平帶到作為前者祖母安息之地的法國庇利牛斯山脈米迪山峰(Le Pic du Midi),以映照馬克龍去年訪華期間,習近平在習仲勳故居接待馬克龍的款待。

這一次訪問,時間上用以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彰顯法國作為最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歐美國家之一。在馬克龍高舉「戰略自主」的脈略之下來看,這是雙方對歐洲有脫離美國的獨立外交政策的肯定和鼓勵。

回顧5年前上一次習近平訪法,當時正式特朗普對華發動貿易戰、對歐頻頻惡言相向、力行單邊主義,習近平當時在巴黎就同馬克龍、時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以至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巴黎舉行了一場「四巨頭」峰會,體現出美歐漸疏、中歐漸親的微妙關係轉變。

習近平2019年訪問歐洲,期間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等人會晤。(路透社)

今天,在美國大選的背景之下,歐洲大陸之上又有了另一片「特朗普回朝」的陰霾。然而,時移勢易,中歐關係本身過去數年也出了不少負面因素,並不能簡單用美歐或中美的框架來定義。在習近平出訪前夕,馬克龍就多次公開闡述了這種轉變。

4月底,馬克龍在索邦大學發表了語出驚人的「歐洲會死論」,強調「遊戲規則已經轉變」,歐洲會否死亡「取消於我們現在所作出的決定」。隨後,他又接受了《經濟學人》的長篇訪問,進一步闡明了其「歐洲會死論」的內涵。

這兩項發言的背景都頗具象徵性。2017年,馬克龍剛剛上任時,他就同樣在索邦大學舉行的一場演講發表了所謂的歐洲「戰略自主」設想。2019年,馬克龍則透過同《經濟學人》的長篇訪問,發表了「北約腦死亡」之論。

5月5日,習近平和彭麗媛抵達巴黎,展開訪法行程。兩人期後將會到訪匈牙利和塞爾維亞。(Reuters)

在其與《經濟學人》的最新訪問中,馬克龍闡述了歐洲正在面對的三大威脅。一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歐洲的軍事、地緣政治和安全威脅。二是經濟和科技威脅。三是歐洲內部自由民主和管治體制的危機。當中前兩個都同中國緊密相關。

俄烏戰爭的中國角色

對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馬克龍一度是帶頭同普京(Vladimir Putin)溝通、主張不能「羞辱」俄羅斯的「鴿派」。但去年以來,馬克龍已經由鴿轉鷹,帶頭對烏克蘭輸出中長程飛彈,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本年,馬克龍亦與烏克蘭簽署了10年雙邊安全協議,本年的軍事援助達至30億歐元之數,並公開發表了可能派兵烏克蘭之論。

此刻,馬克龍一方面表明沒有後悔對普京採取外交手段,另一方面卻聲言普京的政策已經由勉強可能符合國際法的「特別軍事行動」概念,轉變成「全面戰爭的邏輯」。俄羅斯不只作出明確的核威脅,而且以混合的方式威脅着歐洲安全--從去年10月加沙衝突爆發後巴黎街頭突然出現的大衛之星塗鴉(按:納粹時代猶太人曾被迫戴上此記號作識別),到近月法國政府網站被入侵,背後全都有俄羅斯的影子。

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預計將在5月中訪問中國。(Reuters)

對馬克龍而言,俄羅斯已經變成了在世界各地造成「歐洲不穩的力量」。其中所指的,當然是在過去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支持下趕走反恐法軍的西非馬里、布里納法索和尼日爾,也包括如今內戰一方明顯得俄羅斯支持的蘇丹。

馬克龍重申不會否定派兵支援烏克蘭的可能,用以構成針對俄羅斯的「戰略模糊」。「如果俄羅斯人衝破前線,如果烏克蘭提出要求--今天並無此要求--我們合理地將要自問這個問題(按:派兵支援的問題)。」

在烏克蘭擊倒俄羅斯,如今已經變成了馬克龍的「明確戰略目標」:「俄羅斯不能在烏克蘭獲勝。如果俄羅斯在烏克蘭獲勝,歐洲將無安全可言。誰能假裝俄羅斯會停在那裏?其他鄰近國家,摩爾多瓦、羅馬尼亞、波蘭、立陶宛和其他,將有什麼安全可言?進一步而言,花費了以十億計(資金)的歐洲人有何公信力可言?」

5月5日,習近平夫婦獲法國總理阿塔爾(Gabriel Attal)親自到場接機。(Reuters)

雖然在俄羅斯威脅的問題上,馬克龍強調歐洲要發展出共同國防工業基礎,甚至跨越歐盟的界線同所有不認同俄羅斯立場的歐洲國家合作,特別是同英國研究歐洲自身核威懾力的問題(按:馬克龍沒有否定法國有可能要發展用於有限度核戰的戰術核武器的可能),但在此刻烏克蘭處於難以逆轉的戰場劣勢之中,如何阻止俄羅斯在烏克蘭獲勝,繼續維持對俄科技產品出口、愈加成為俄羅斯盟友的中國自有重要角色。

一位不具名愛麗舍官官員在習近平訪法前夕就向路透社表示,「中國作為俄羅斯的主要夥伴之一,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它利用其對莫斯科的影響力去改變俄羅斯的計算,幫助解決衝突。」

馬克龍自己也表明他希望中國會支持「奧運停火」--也就是在巴黎奧運期間讓全球各衝突方達至暫時停火,包括俄烏之間。目前,人們正預期俄羅斯將會發動大規模的夏季攻勢,烏克蘭前線可能失守,「奧運停火」當然對烏克蘭戰場形勢有潛在利好,而若俄羅斯願意接受中國遊說而暫時停火的話,也將有助搭建如何不讓俄羅斯取勝又能促成俄烏談判停火的下台階。

4月25日,馬克龍在索邦大學發表講話。(Reuters)

遊說中國在俄烏問題上作出具體行動,將會是馬克龍對於習近平的其中一種開價。習近平在去年馬克龍訪華之後就曾經首次在戰後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通了電話,一度引來外界對中國促和行動的猜想。在法國近來在印太行動頻頻的背景之下--例如其首次參加了美菲「肩並肩」軍演,又同菲律賓談判軍隊互訪協議--馬克龍似乎是要示意法方也有可能在印太站隊美國,視乎中國能否在其他層面滿足法國的要求。

歐洲自主就是保護主義?

至於經濟和科技上的挑戰,歐盟委員會近一年來動作頻頻,對於中國電動車、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以至中國醫療儀器的採購問題,分別啟動了調查,最終有可能導致歐盟對中國相關產品或其市場准入權採取貿易限制。

在中國的輿論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是眾矢之的,被認為是親美頭號人物,故此才會針對中國作出種種行動。然而,馮德萊恩的各種調查背後其實是得到了馬克龍的全力支持。在其與《經濟學人》的訪問中,「非常明確地,在電動車、太陽能光伏和風能,我捍衛歐盟委員會啟動的調查。」他更稱,歐洲限制補貼的汽車到中國要面對15%關稅,但中國飽受補貼的電動車到歐盟則只需面對10%關稅,直接這種情況不能持續。

2024年1月16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世界經濟論壇(WEF,又稱達沃斯論壇)期間,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舉行會談。(新華社)

最落力反對針對中國商品作出貿易限制的,當然是德國。在此等問題上,上月才剛訪華的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同馬克龍素有不和。馬克龍在習近平到訪前四天曾與朔爾茨在巴黎密會,希望拉近雙方立場,並遊說朔爾茨到巴黎跟馬克龍、馮德萊恩、習近平再重演一次2019年的「四巨頭」峰會,一方面展示歐盟對華團結,另一方面也向美國示意歐洲的戰略自主。然而,朔爾茨據報卻以早有日程為由拒絕。

在《經濟學人》的訪問中,馬克龍就暗批德國對華溫和是基於其出口利益,而這種利益已不復存在。「直到最近,中國被視為一個重大出口市場。法國20年前就去工業化了,我們沒有從此得益,但我們把中國視為歐洲汽車產業的一個好的出口市場,特別是德國汽車產業。我尊重這一點。這創造了很多就業,不只在德國,還遍及歐洲。但情況還是如此嗎?答案是不。」

事實上,馬克龍甚至沒有等到歐盟委員會完成針對中國電動車的調查就主動出招,在去年12月將中國製造的電動車排除在法國政府的購車補助之外,中國製電動車在法國的新車登記比例應聲下跌,由2023年12月的32%急挫至2024年4月的4%。

2024年4月16日,訪華的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中國外交部)

中方本年1月也似乎因此祭出了針對法國的貿易行動,對歐盟白蘭地啟動了反傾銷調查--法國對華出口在此佔了全歐盟的99.8%。

在《經濟學人》的訪問中,馬克龍就表明「溫和的貿易」曾屬於一個充滿人性的時代,但這已不是今天的時代,現在是「惡性的貿易」,「地緣政治已經取代了地緣經濟」。在5月5日出版的一篇法媒專訪之中,馬克龍也重申中歐經濟關係需要「更新」,「因為中國在很多領域都有過多產能,對歐大量出口」。

馬克龍的訊息非常直接明確:歐洲獨立於美國之外的戰略自主,本身就包含了這一種貿易保護主義,這是地緣政治主導下的多極世界的邏輯,中方不應因此反制歐洲,使雙方陷入貿易戰。換句話來說,從阻止歐洲墮入美國陣營的角度來看,這是中國支持歐洲戰略自主所需要接受的條件。

這一次習近平訪法,在外交場面的鋪陳上,必然是大晒中法、中歐友好。可是,落到實質的議題上,這對中方而言將會是一個有關如何面對歐洲自主趨向的大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