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緊士紳化前的社區 民間團體以口述歷史記錄深水埗故事|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深水埗是個有趣的地方,喜歡手作的人會想起「棚仔」布市場和珠仔街;高科技一族會想起黃金電腦商場;文青們會想起去大南街喝一杯咖啡;關注民生的人又會想起劏房和貧窮問題。單從以上幾個切入點,也可看見深水埗是個非常多元的社區。近幾年,深水埗更面對市區重建和士紳化爭議等等,令這個本來已充滿多樣性的社區產生很多變化。民間團體影行者與義工組織深水埗小學雞希望在這些變化之中,透過口述歷史,紀錄此時此刻在這裡的人的生命故事和狀態。《百工百業:我們與小店的相遇手記》編輯魏豪震(Johnny)說:「小店就好像人一樣,有她的性格,有她的氣場,不只是一盤生意,也有很多好的地方。」
文:朱鳳翎|原題:給深水埗的紀念冊——《百工百業:我們與小店的相遇手記》

深水埗是本港紡織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據點。(江智騫攝)

由深水埗的《深水報》開始

由2020年開始,有一班人感到深水埗變化很大,便萌生想紀錄當中一事一物的念頭,於是開始製作社區刊物《深水報》。兩年後,便將這些紀錄結集起來,成為《百工百業》一書。製作這本書,對於作者們而言,是「做區」的其中一個環節。早在2014年這個名為「深水埗小學雞」的社區互助發展行動義工組織,已開始關注重建項目引起的問題,和跟進協助那些受影響的商戶,也定期和影像藝術組織「影行者」一同舉辦社區導賞,讓大眾更認識社區。

《百工百業》書封(圖片由香港電台提供)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給深水埗的紀念冊

雖然書名是《百工百業》,但書並不是以行業分章,更像是由小店的感覺分類。第一章是〈區內的神奇小店〉,集合了不同種類的奇店奇事,有70多年的涼茶舖、「衣紙界的奇華」、排檔小販、充滿寶物的夜冷店、還有沒成功訪問到的醬園。這些訪問中,不止介紹店舖的歷史和貨物,也很著重人的故事。他們很關心店主是怎樣的人、行業和小店的關係,整個行業又有甚麼變化。從小店的大門窺視進去,可以看到很深很闊的世界。更有趣的是,與一般的紀錄者不同,他們筆下不止有所看見的事情,文中更有不少「自己」,作為紀錄者的感受和與店家的互動,讓人讀起來就像親身到訪一樣,多了一份臨場感。其中一篇文章內,有一位鎖匠叔叔,起初寡言又勤勞的他不願意和紀錄者「閒談」,拒絕受訪。後來紀錄者多次到訪小店,直至一次,鎖匠叔叔剛剛收到同行結業而送他的生財工具,一時感慨便接受訪問,並說出很多深刻的人生看法,成就了一篇珍貴的訪談。

深水埗(攝影:龔嘉盛)

〈寫一本小店紀錄冊〉一章,則來自一個很有人情味的念頭。Johnny說:「我發現其實社區沒甚麼儀式感,今天探看完,明天原來不見了,連一句再見、問候都沒有。」於是他想起大家小學時寫的紀念冊,即使有些別離在所難免,但至可以留下一紙紀念。有些時候,他們更是趁小店結業清貨的最後一天衝入去已清空的店內做訪問,抓緊告別前的最後一瞬間。

甚麼是「做區」呢?Johnny說,先走進社區看看吧。有時再多的努力,也未必可以阻止社區的無情變化。Johnny回憶道,當他把新鮮印好的《百工百業:我們與小店的相遇手記》送給當初不願受訪的鎖匠叔叔時,這位一輩子辛勤又寡言的叔叔老淚縱橫。大概這就是社區紀錄的重量。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延伸閱讀:參差杪|得獎作家階段總結散文集 貓奴展示深度動物關懷

【延伸閱讀:科大當年興建過程原來大受爭議? 了解香港建築背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