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不是消極 也代表希望|陳仕娜

撰文:陳仕娜
出版:更新:

世間的萬物有生有滅,有聚有散,花開花謝,潮起潮落,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定律,所以佛教以「無常」來指出這個世間自然的真理。

佛陀常以「人命在呼吸間」來比喻生命的無常,要弟子正視無常的逼迫性,要把握時間努力精進佛道。因為「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也不知道下一瞬間會發生什麼事,所以要懂得時時以「無常」來警愓自己,把握當下,當成在世的最後一刻來珍惜。

生命本是「無常」,明白死亡乃必然的結果,反而使我們較坦然的面對人生,既然每一個人在世間的結局是一樣的,其間的差別就在人生的過程中,生命呈現的意義有多少?

我們給有緣的家人親朋帶來什麼?我們為這個世間付出什麼?

5月5日清晨天陰,烏雲覆蓋維港上空。(李家傑攝)

生命意義不在長短

有一位醫生的太太,為五十歲不到英年早逝的先生,向師父表示心中的憤怨不平,她為先生不眠不休的為病人服務,卻換來如此悲淒的下場感到上天的不公,師父問:「妳先生做醫生多久了?」,她說:「二十幾年了。」,師父說:「妳先生這二十幾年過得很有意義,他挽救了許多家庭,救活了許多生命,造福廣大的人群,妳應該為他感到高興。有些人雖然能活到高齡而壽終正寢,然而對社會卻無絲毫貢獻,這樣的人生,縱然多活了二、三十載,又有何意義呢?」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壽命長短,而在它所散發的光與熱,佛教對死亡的看法,不只是一期生命的結束,更是下一期新生命的開始,因此面對死亡以平常心坦然視之,一位佛教徒在死亡的前一刻,在乎的不是在世間留下多少存款,成就多少豐功偉業,而是你的我執去除了幾分,成就了多少道業,幫助了多少人離苦得樂。

一位六十多歲罹患癌症,醫生已宣告不治的老者,他平常跟隨在師父身邊修行學佛,當他知道這不幸的消息時,向師父表示他想利用最後剩下的時間,為來寺修道的人服務,他自忖時日無多,因此無私的為大眾奉獻,渾然忘我,也忘了病痛,竟奇蹟地活到八十多歲才往生。

「無常」不是只有消極的「苦」,「無常」也代表「希望」,因為有無窮的「希望」,所以生命就有「無限」的可能,因此佛教告訴我們要努力奮發精進,隨著在世間的不同因緣,給予身邊的人關懷與鼓勵,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願自己求安樂。」這是菩薩道的精神,也是面對「無常」時生命積極的展現。

【財經專欄】來一杯莫卡陳仕娜

簡介:由傳媒人到企業傳訊,遊走於媒體、地產、金融及醫療行業,飽覽世事更迭,藉文字透徹人心,嘻哈笑談中,亦望讀者有所得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