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優化公營醫療資源分配 「共付」原則發揮最大效益
團結香港基金專欄|葉文祺、周嘉俊、楊樂思
近年來,人口老化、慢性疾病年輕化導致醫療需求不斷增加,令公立醫院服務量和財政負擔日漸沉重。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檢討公營醫療資助架構及水平,無疑是及時且必要的。然而,如何在不影響市民醫療質量的前提下,確保公營醫療體系的財政可持續性,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現時,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高度依賴政府資助,市民使用急症室、專科門診、住院服務的收費分別僅為180元、80元以及每天120元,政府補貼比率分別高達為成本的91.3%、95.0%及98.3%。這種高補貼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市民的醫療需求,但也衍生了一系列問題。隨着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年輕化的趨勢加劇,公營醫院的服務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如果維持現有的高補貼模式,政府的醫療開支恐難以為繼,最終或影響醫療質量。
擴展「共同付費」原則 完善政策配套措施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政府應在全面檢視公營醫療服務的收費模式時,擴展「共同付費」原則至更多服務。共同付費機制要求市民在使用公營醫療服務時,須承擔部分成本。此舉不僅可以提升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長期還可以鼓勵市民及早預防疾病,提高其健康意識。
放眼鄰近地區,南韓的醫療體系以「共同付費」原則實施分級收費制度,以提升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自2011年起,南韓針對52種常見輕症疾病引入該政策,並於2018年擴展至100種輕症疾病。這項政策通過提高輕症患者在醫院就診的自付費用,有效引導患者選擇基層醫療機構,從而減少對醫院資源的過度依賴。研究顯示,該政策使患者在治療輕症時選擇醫院的比例降低了60%,成效顯著。
醫管局早前亦提出類似措施,根據急症室病人病情的嚴重程度,實行分級收費,例如調高「次緊急」、「非緊急」病人收費,同時維持或調低「緊急」至「危殆」病人的收費水平,甚至豁免收費,確保急症室服務用得其所。
除調整收費外,有意見反映,現時存在按病人要求進行非必要的化驗及檢查情況,導致服務遭濫用。故此,單純提高劃一收費未必能有效引導市民轉往其他醫療機構求診,還需配合其他措施。政府可考慮只為「次緊急」和「非緊急」病人提供基本診斷和藥物處方,不包括化驗或深入檢查服務,並轉介他們至普通科門診、家庭醫生或社區藥房。同時,制定檢查和化驗程序指引,讓符合特定臨床指標的病人獲得免費或補貼服務,而未達要求的病人若需相關檢查則須自付部分或全部費用,以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使用。
專科門診和住院服務的收費也應進行相應調整,這些服務的成本通常較高,可以適當提高市民的負擔比例,只要保持在合理範圍內,可以避免過重負擔。在制定新的收費架構時,政府應考慮行政費用的影響,盡量簡化收費架構,減少不必要的行政開支。
加強基層醫療服務 提升體系成本效益
雖然徵收更高的費用理應可紓緩公營醫療服務面對的服務壓力,但不少市民使用公營醫療服務背後有更深層原因,包括未能獲得足夠的基層醫療服務、對醫療服務選擇認識不足,或難以負擔醫療費用。
因此,在討論調整收費的同時,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才是治標又治本。基層醫療能為市民提供全面的預防性、非緊急護理,有效防止患者病情惡化,從而減低對緊急醫療服務的需求。基層醫療服務,如普通科門診、家庭醫生以及社區藥房服務,是醫療體系的第一道防線。通過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的發展,可以有效減少公立醫院的壓力,提升醫療系統的效率。本地研究顯示,每投入1港元於社區醫療可為政府節省8.4港元的急症護理費用。
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基層醫療服務,政府應擴大其可及性,並充分善用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將普通病人從公營醫院引導至社區的基層醫療服務,從而降低醫院開支。同時,政府亦應考慮改善實施方法以達致政策原意,例如,就市民反映難以預約地區康健中心服務,以及對基層醫療服務計劃認識不足的問題,政府須善用地區的醫療及社康服務網絡,提升服務的可及性和便利程度,並優化系統以便跟進市民情況。同時加強宣傳教育,提升市民對基層醫療服務的認識和了解。
在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的投入時,政府亦應基於成本效益原則,評估不同服務並加大投入成本效益較高的服務,提升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確保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
為了確保醫療體系的財政可持續性,政府應全面檢視公營醫療服務的收費模式,將「共同付費」原則應用到更多服務中。同時,政府應基於成本效益原則,檢視不同醫療服務的成本效益,尤其應加大對基層醫療服務的投入。唯有如此,香港的醫療體系才能在未來的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年輕化的背景下,保持可持續發展。
作者葉文祺、周嘉俊、楊樂思分別是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醫療及社會創新研究主管、研究員。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