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模範新加坡疫情失控 暴露歧視外勞制度隱患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曾被譽為抗疫模範的新加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近日急速惡化。截至周二(21日)中午為止,新加坡連續兩日錄得過千宗新增確診病例,總計數字達9,125宗,面臨破萬大關。新增個案大多集中於來自印度、孟加拉、中國之外勞宿舍,當中九成皆為相關。外勞群體大規模爆發疫症,引起國內外傳媒廣泛報道,竟發現此批弱勢社群居住環境惡劣,令宿舍成為病毒溫床。由抗疫模範變成疫情失控,不僅反映新加坡政府抗疫政策出現嚴重漏洞,亦顯示新加坡長期以來對外勞之歧視政策,已成為危害星洲社會穩定之尾大不掉問題。

從抗疫之初,新加坡對本地國民及外地勞工之防疫措施已有差天共地之分別。從外地返國的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可於酒店隔離14日,全數費用由政府承擔,白領族上班之市中心亦有專人量度體溫、加強清潔。政府對本地人推優惠政策本來無可厚非,然而當外勞感染個案於月初激增,新加坡政府竟將多個外勞宿舍劃為隔離區,令受感染者及健康者共處一屋,最終令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當時國際人權組織國際特赦及當地外勞權益組織客工均批評新加坡政府的抗疫措施,警告除非外勞之基本人權得到尊重,否則數以千計外勞在如此擠迫之環境中隔離後患無窮。

本來外勞宿舍居住環境已甚為惡劣,一間約500呎之狹小房間同時可住上超過20人,而且要共用廚房及廁所,衞生條件甚為惡劣,成為病毒傳播溫床。隔離之初政府對外勞宿舍之措施亦乏善可陳,例如工人之口罩及洗手液為當地慈善機構分發而非政府,無人為工人或訪客量體溫,亦不見任何防疫宣傳單張。直至外勞感染個案直線上升,新加坡政府方亡羊補牢,逐步將健康工人轉到其他臨時居所,卻已無法挽回全國大爆發之敗局。外勞群體成為新加坡抗疫功敗垂成之缺口,跟新加坡對本地居民與外地勞工厚此薄彼之抗疫措施不無關係,更跟政府長年對外勞之歧視政策一脈相承。

圖為4月7日鏡頭下的新加坡榜鵝外勞宿舍的房間,所有身在隔離房的人都有戴上口罩。(Reuters)

種族隔離及歧視政策

其實新加坡外勞已成為當地一個尾大不掉之社會問題。由於星洲出生率持續下降,從外輸入廉價勞工成為解決當地勞動市場求過於供之最直接辦法。然而此百多萬由印度、孟加拉、中國隻身漂洋過海之廉價勞工,為新加坡蓋上摩天大樓,把街道打掃得乾乾淨淨,令其維持花園城市國家美譽,亦為其繁忙港口起卸貨物,卻未有得到應得報酬。不同於白領外籍人士可申請家人團聚、最終獲永久居留權及公民身份,藍領勞動者並無同等權利,若未經政府批准甚至不可跟本地人通婚。他們又被排除於最低工資及醫保覆蓋範圍,僅得跟本地人差逾六倍之卑微收入。

長年之歧視政策下,外勞居住環境擠迫惡劣、收入微薄,社會保障近乎不存在,遭僱主長期剝削,自然會滋生社會問題。2013年新加坡外勞聚集之小印度發生一宗車禍,一名印度客工被一輛私人巴士撞倒後當場喪命,引起工友及路人不滿,包圍巴士,最終釀成騷亂,警方到場鎮壓,為新加坡獨立後繼1969年種族暴動後第二宗暴動。暴動驚醒了新加坡政府,亦使潛伏多年之外勞問題曝光,然而社會少有正視外勞飽受之歧視問題,反將責任歸咎於外勞令當地治安變差。新加坡之排外思潮亦一度冒起,將不滿聲音訴諸執政人民行動黨之移民及外勞政策,去年11月更出現罕見之反移民街頭示威。

為回應新加坡人不斷升溫之不滿情緒,新加坡政府一直大力鼓吹種族和諧,又於近年逐步收緊輸入外勞政策。然而,仍有百多萬外勞於新加坡工作,他們長年承受惡劣居住環境及工作待遇,政府以事不關己之態度看待這批既無選票又無發聲渠道的弱勢群體,在此場疫症完全暴露出來。這個潛在新加坡社會多年的計時炸彈如此引爆,亦令抗疫政策本來備受稱許之新加坡政府威信掃地。

新加坡人口高齡化、出生率下降、勞動人口短缺等問題非一時三刻能夠解決,然而改善漂洋過海外勞之基本生活條件及工作待遇,給予應有的尊嚴及保障,乃新加坡政府可做亦應做之事。塞翁失馬,此場全球大疫將世界各國之深層次結構性徹底暴露出來,或許亦是各國政府反躬自省及改革其治理體系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