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雖平緩 社會心理健康須關注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一(8日)是小四至中二復課當日,先後有小四及中一學生墮樓亡,引發社會關心疫情影響下,學生乃至社會大眾的情緒問題。

初步有指,墮樓兩名學童或一定程度受學業問題困擾。不管這是否真實原因,社會都必須意識到,在「停課不停學」的口號下,疫情中學童常規學習模式的打亂仍會切切實實帶來不少新的焦慮與壓力。比如停課期間學童與老師的互動是否順暢,以致能及時、有效地反饋學習困難。又比如基層學生雖有關愛基金提供購買電腦的資助,但是家長對線上學習的協助、家中網速等會與中產家庭產生一定的差距。再如,過去學習上若有不順,可與好友分享共勉,疫情這樣的機會卻大大減少。

這些疫情期間突如其來的改變,所帶來的壓力和焦慮,並不易隨著復課就瞬間煙消雲散。社會除了關注復課的課程、防疫安排,更要對小童情緒問題予以更多關注與支援。比如學校可彈性處理小童功課的呈交情況,會否安排更多的課後補習時段幫助有需要的學童跟上進度,又或學校會否為家長開設相關講座,幫助家長在家識別小童情緒出現問題的特徵和應對方法等。

復課後不止學生進度備受教師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應成為焦點。(資料圖片)

疫情與經濟的影響

實際上,疫情不僅改變了小童的學習生活,對家長的亦多有影響。比如香港小童群益會於2月8日至3月14日以網上問卷及電話方式,成功訪問475名家長,發現逾四成受訪家長的精神狀况達到需關注水平。有三成家長認為親子衝突比疫情前多,逾半家長稱衝突原因是要經常叫子女學習或做功課及因子女常用手機。父母面臨突然增倍的照顧孩童的壓力和更多的衝突所可能引發的情緒問題,值得社會關注。

而普通成年人亦未能逃脫疫情對情緒的影響。社會服務聯會調查發現,65%受訪者在疫情期間更感壓力,出現易怒、失眠等情緒問題。更不要提本身具有情緒問題,因肺炎期間,服務受阻以致不能按時獲得支援的群體。而成年人更會面臨因疫情導致經濟下行,出現的生活壓力。美國便有研究顯示失業率每上升1%,則自殺率會增4.1%。香港雖無研究顯示這其中的準確關係,但在失業率創新高的當下,仍在公眾的情緒問題方面為社會敲響了警鐘。

目前社會疫情趨於平緩,但疫情多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對社會個群體的情緒影響卻未能讓人寬心。而目前政府與社會在這方面的意識顯然不夠。相對於外國機構對疫情下民眾情緒變化的調查與關注,香港社會在這方面的工作並不充分。只有當了解充足,才能最好地對症下藥。因此。政府應及早資助香港社會各機構進行相關研究調查,以制定相關的支援方案。

Yourminds的調查,72%的受訪者認為與朋友視像通訊可改善情緒壓力。(vcg)

過去香港社會對疫情的關注主要在於衛生防疫方面,這也是當時防疫的重點所在,無可厚非。如今當香港本地個案出現多次零增長時,社會亦須投放資源於如何調整情緒問題。相對於防疫衛生知識的宣傳,政府亦應對如何保持疫情下的情緒健康作普及。比如按照英國慈善機構Yourminds的調查,72%的受訪者認為與朋友視像通訊以及看電影/電視能紓緩情緒壓力。其次為做運動(60%)、學習新技能(59%)、閱讀書籍(55%)及玩電動遊戲(49%)等。政府一來可以將這些改善情緒壓力的方法廣而告之,二來也要注意支援相關項目的進行。比如基層家庭視像通訊的設備,比如課程津貼會否提高以鼓勵更多人可以去學習新技能等。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教授Yuval Neria估計,美國將有數以百萬計的人需要心理治療,說明疫情後的心理健康將是社會面臨的大挑戰。因此,香港政府在思考社會如何逐步恢復正常的同時,亦須注意對人群心理重建工作的投入,及時啟動針對香港社會的調查研究,出台相應的支援計劃,防止社會悲劇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