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何足掛齒?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加拿大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周四(10日)公布《世界經濟自由度2020年度報告》,香港再被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政府發言人稱這是「明確肯定香港一直以來堅定地建立一個自由經濟體及提供公平營商環境的決心」,顯然無視此「榮譽」的代價是自由經濟教條化帶來的社會及民生問題,絕非便宜。

菲沙研究所自1996年起,每年都會就各經濟體的自由度發表報告,而在五個評估大項中,本港在「國際貿易自由」及「監管」均位列榜首。本港在此報告歷年皆名列全球第一,今年同時被質疑法治或正被削弱,使民眾對財產權的不安明顯上升,故對相關評分有所影響。

港府晚上發稿指,歡迎菲沙研究所在2020年度報告中,再次把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

虛榮之外生活如何?

不過最自由經濟體之名只是虛榮,政府真正該重視的是市民能否安居樂業。美國傳統基金會在本年3月公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中,本港首次被新加坡超越,並失落「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地位後,港府便表示「感到失望」,與今次一樣可見其對虛榮的重視。其實傳統基金會份屬於美國保守派智庫,其評價準則不外乎偏重新自由主義的制度優點,不單帶有意識形態的盲點,也沒有將市民的生活質素列入考慮。如北歐奉行社會民主主義的國家中,排名最高為丹麥(第8名),排名最低的則為挪威(第28名),但除了天氣寒冷外,有誰又會說挪威人的生活質素遠遜於本港?

無可否認,最自由經濟體之名有營商聲譽上的吸引力,但此所謂之「自由」只是資金的自由,也只是有錢人的自由,並且建築於社會民生的代價之上。據政府的《2018年的貧窮情況報告》統計,在政府政策介入前,本港的貧窮人口多達140.6萬人,佔總人口兩成,其中長者的貧窮率更高達三成。除了貧富懸殊,政府多年來死守自由市場教條,也間接扭曲樓市的發展。即便近兩屆政府曾信誓旦旦,說要解決樓價問題,結果亦僅見「中原城市指數」再創新高,全民安居樂業難上加難。

自由的只是有錢人

有錢人及資本家在香港非常自由,原因在於政府沒有承擔資源分配的角色,本港稅基狹窄,政府長年靠賣地維持其收支。這公共財政的結構不但限制了港府在醫療、房屋、安老等範疇的改革資源,亦讓政府可有藉口,逃避照顧弱勢群體的責任。

隨社會衝突及疫情暴露香港千瘡百孔,已不只我們在呼籲政府改革,連本身為商人的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也指出,由於疫情期間政府已動用大筆公帑為民紓困,故港府應透過改革稅制,擴展稅基,並借資產增值稅、奢侈品稅等,增加政府的長遠收入。現今距離前財政司夏鼎基在1980年定調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已有40年,「小政府、大市場」的理念優劣盡見,但既然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美名是築建在經濟分配不公之上,政府實要反思虛榮的昂貴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