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深化國際合作 香港旅遊盼新客源、新商機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丁海澄

全國兩會剛剛閉幕,總理李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香港要深化國際交往合作。這一表述對香港旅遊業進一步復甦深有啟發:除了積極爭取開放更多「一簽多行」城市吸引内地旅客外,香港也需兩條腿走路,鞏固開拓非内地旅客市場,此舉既配合國家講好中國故事、深化國際交往,亦為本地旅遊業帶來新客源、新商機。

本港旅遊業在疫情後復甦緩慢,2024年錄得4,500萬人次旅客入境,雖比2023年增加三成,但仍面對「旺丁不旺財」的困境。根據旅發局數據顯示,去年整體旅客人均消費金額為5,500元,比2023年的6,900元大跌兩成,其中內地旅客的人均消費同期更由6,500元降至5,000元,是自2017年以來最低。雖然去年底深圳居民恢復「一簽多行」赴港,但由於兩地距離相近,來港旅客多為即日往返,很難拉動人均消費大增。加上内地旅客消費模式改變,往日血拼、買買買的場景恐難再現。

有見及此,除了期待國家繼續開放更多具高消費力的一線城市居民「一簽多行」外,香港需要思考更多拓客生財之道。

從訪港旅客數據上看,有一組客人十分值得關注。2024年本港的4,500萬人次旅客中,有約1,050萬旅客來自非内地地區,這一數字按年增加44%。當中排名前幾位的客源地為台灣、菲律賓、美國、南韓、日本等。其中增長最強勁是俄羅斯、南韓,均較前一年增幅超過100%。此外,菲律賓旅客破紀錄達到119.4萬人次,即使面對中美貿易戰,美國遊客亦有88.4萬人次,數字令人鼓舞。

值得留意的是,非內地旅客的消費表現也十分亮眼,人均消費達到6,600元,其中長途市場旅客人均消費更達7,500元,比整體旅客人均消費額高出36%。顯示非内地旅客市場真正做到了「旺丁又旺財」。

香港旅遊業正正可以把握這一增長勢頭,挖掘獨特的本地優勢及新的旅遊資源,吸引非内地旅客市場。例如以海洋公園為主的大熊貓遊、中上環歷史文化遊、西九文化區海濱藝術遊。此外,隨著啟德體育園開幕,可積極邀請國際級巨星來港舉辦演唱會,通過演唱會帶動的主題遊吸引東南亞、日韓旅客。近年新興運動、城市運動及戶外旅遊頗受歡迎,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海岸線,加上早前新開放了西沙GO PARK等地標,可進一步拓展郊遊遠足、水上運動、板網球匹克球等運動深度主題遊。

在城市空間中,相關部門亦可鼓勵善用商戶的店外空間、戶外公眾空間、海濱長廊等,進一步精簡審批程序,支持舉辦活動,透過特色裝置提升餐飲、購物體驗,吸引人流。在軟件方面,香港也需積極塑造「穆斯林友好」目的地形象,加強前線旅遊從業員對穆斯林文化的認知,加強外語導遊培訓等。

旅發局預計今年的全年旅客數字為4,900萬人次,上升10%,但整體旅客人均消費則與去年一樣維持約5,500元。若以上措施得以落實,有望進一步增加非内地旅客人數,並帶動人均消費增長,達到超越預期的效果。

作者丁海澄閃90後自由工作者,本科主修酒店管理及旅遊業。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