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還有什麼在阻礙香港青年北上發展?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香港內地終於迎來疫情後正式放寬的第一個暑假,近期各種兩地交流團、實習計劃也是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然而據筆者所聞,不少內地實習計劃都被冷落,鮮有本地學生有興趣。相較之下,短期的內地交流團真正迎來復蘇。

兩者相比,表面上實習計劃至少需要1個月時間,時間上更難協調,不少年輕人已經趁著放開安排好了海外旅行交流等計劃。更深層次來看,由於在內地實習基本上屬於前往內地發展的第一步,被冷落的實習計劃背後也反映出的本港青年對在內地就業、創業的態度。

來稿作者:池洪博

為了解情況,筆者聯繫了幾位已經在內地就業或者創業的香港青年,進行深入交流。總結他們的情況,筆者觀察到想要前往內地發展的香港青年一般早早做起了準備,而留在本地的青年基本也在香港固定下來,無意北上。之所以青年的「流動性」變弱,很讓人想到疫情期間兩地長期的「互不往來」。

在與受訪者交流過程中,筆者發現疫情期間畢業流入社會的青年因為跨境的隔離成本與繁瑣手續,就業選擇呈現單一化,一些青年畢業後直言「要麼就在香港,要麼就去內地」。此外,很多想要前往內地發展的青年本科院校就直接選在內地就讀。一位有過實習經歷的受訪者跟筆者提到在參加內地實際計劃時,會直接在內地招聘平台尋找,幾乎等於視自己為內地的大學生,與當地學生一同競爭。

內地品牌異軍突起 對青年吸引力巨大

另一位受訪者的觀點十分值得參考,他在內地從事IT行業已有兩年,他認為香港近些年錯失科創發展的風口,沒有提供IT行業的就業機會。反而IT行業在內地是高薪熱門行業,就業機會多,於是選擇了在內地發展。近幾年,內地的一些企業如華為、比亞迪,這些龍頭企業的產品在國際上市場份額增加,認可度高。並且這些企業的人工普遍高於市場平均水平,可以消除一些香港青年人為回內地人工低的顧慮。

但筆者認為受訪的這位IT人才並非個例,香港與內地各自有競爭力的行業不同,直接會影響到青年專業的選擇。好在內地這些企業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實習計劃和內地交流團都會考慮知名企業,據筆者所聞,內地的騰訊、華為、大疆等企業幾乎成為近期交流團中不可缺少的打卡點。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已經讀書的青年可以了解自己的專業更適合在內地還是香港發展,而尚未選擇專業的同學也可以了解到各行各業的前沿,有更廣闊的的視野來選擇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異地就業保障仍參差不齊

2018年開始,香港人不再需要專門的「就業證」就可以在內地就業、創業。近幾年兩地也出台各種優惠政策,保證香港人在內地就業的基本權益甚至額外福利。但在與幾位已經就業的受訪者交流中,筆者發現大部分香港青年享受著與當地僱員一樣的「五險一金」,但也有受訪者反映具體情況要根據看公司,並直言由於手續繁瑣,甚至有公司不能為香港員工提供保障服務。

相信在座的一些香港市民在前往內地旅行時也遇到這樣的情況:住賓館出示身份證時被前台提示無法接受港澳的身份證明文件。這一點上,港漂青年就比較少遇到過類似問題,辦理的「香港居民身份證」已經能滿足工作生活的各項所需。雖然目前政策的大方向就是鼓勵青年北上,但細節上如何進一步為香港青年在異地減少生活不便還有待兩地政府互相取經。

不少已經在內地發展的香港青年都對內地前景十分樂觀,談到內地市場潛力巨大,「一帶一路」、「大灣區」都彰顯著國力之雄厚。而選擇留在香港或者曾經考慮過前往內地發展的青年看到的是內地的「996」、「內卷」,或者依然對內地持有偏見。兩地通關已久,但香港當局仍需要幫助青年站在一個更全面的視角看待國家發展的機遇。

作者池洪博是新界青年聯會及青研香港的政策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