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察】減少吃肉較環保 肉類稅推行要注意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食肉加劇了全球暖化,近年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環保議題。本周,風險評估機構「農場動物投資風險及回報」(FAIRR)引述消息指部分國家為了達到巴黎協定減少碳排放的目標,將「愈發可能」推出肉類稅。糧食生產是全球碳排放的其中一個主要來源,而肉類生產更佔當中多於一半(68%)。開徵肉類稅的目的,就是希望從源頭減少肉類需求,從而達至減碳目的。
無疑,減少肉食對環保以至於人的健康也有正面作用,但推行肉類稅影響甚廣,在執行時應小心處理,以免弄巧反拙。FAIRR由國際知名投資機構Coller Capital的創辦人Jeremy Coller於2015年成立,旨於為畜牧家禽等農業投資者提供資訊以減低風險,其研究報告參考了如德國、瑞典、丹麥等國家的現況作出評估,於農投資業界具有相當影響力。

一畝土地能生產大量穀物,但若改為種植動物飼料,最終只能生產到很少量的肉食。(網路圖片)

減少肉食的思潮

減少肉食並非單純是為了愛護動物,而是在環保與健康等方面更有實質意義。隨着物質文明急速發展,歷史上作為珍貴食材的肉類已變成日常飲食的一部分。加上全球人口急速增長,肉食生產需求亦急增。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CGIAR)的數據指出,全球有近三分之一的碳排放量來自於糧食生產工序(包含肥料、食物加工和包裝整個生產線),肉食相關工序的排放量佔逾一半。此外,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研究也指出肉食生產佔全球總溫室氣體排出的14.5%。

從科學角度而言,肉食並非有效率糧食。舉例而言,一頭牛要先進食飼料,吸取能量,才能為人類提供牛肉;而這些肉(尤以牛肉為甚)能提供的能量其實遠比其飼料為低,因此吃肉變相會令人類消耗更多食物。

現時科技昌明,肉食所能提供的蛋白和營養(如鐵質等)都有其他替代品,堅持食肉者也更欠缺理據。另一方面,食肉過量易造成肥胖,並引發疾病。牛津大學的研究指,完全放棄肉食可於2050年為全球節省近1萬億美元的醫療開支。這些研究都表示,監管肉食是環保和健康的重要課題。

動物生產的甲烷,造成全球暖化的威力,較二氧化碳強25 倍。(視覺中國)

肉食徵稅須其他配套

FAIRR指有國家為了減少肉食可能會推出肉食稅,並指出現時已有不少類似稅項。這類稅項專門針對一些對健康和環境有害的產品,包括香煙、碳排放、及糖等,一方面提高它們的生產成本以減少其需求,另一面用以補償這些產品對社會的損害。

肉類稅乍看合理,然而,仔細考量下仍有不少問題,假若要推行得仔細研究。肉食稅直接向生產者徵收,最終將轉嫁於消費者。肉類價格一旦因此而上升,首當其衝的必然是窮人;長遠而言,有可能令肉食成為富裕人士和中產的專利,變相令「肉食者」重新成為上流人士的標籤,將社會倒推回前現代。

例如日本的肉類價格向來比較高昂,社會普遍仍有「肉食者」比較富裕的印象。肉類與煙、酒等並不一樣,在現今社會已是日常飲食的一部分;假若部分人因不能負擔肉食而被逼減少攝取,那將會引致新的階級分化。故此在徵收肉食稅時,必須想辦法填補這個差距,例如以徵收所得的稅款補貼較貧窮人口的肉食,避免肉食稅成為新一種增加貧富懸殊差距的根源。

而且,香港絕大部分的肉食皆依賴外國進口,故此在肉食稅方面相當被動。主要進口地如內地、美國、或澳洲在肉食稅上的取態將直接影響到香港肉食的價格。政府亦當留意這些發展,避免肉食問題成為新的社會標誌,拉大貧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