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政績乏善可陳 政府有資格談經濟民生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在《逃犯條例》修訂重重跌了一跤,民望跌至低點。多名官員表示,本屆管治餘下三年,聚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問題是,本屆以至過往政府的民生政績拙劣,除了房屋範疇外,勞工福利以至環保政策亦未能審時度勢,市民受苦,亦累積怨氣。政府在構想此後民生工作前,更須盤點過往失誤,才可讓市民重拾信心。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重申,特首已就修例工作不足誠心向市民道歉,強調「香港今日的成就得來不易,我們要好好珍惜」,同時香港要盡快回復平靜,「讓我們一起向前看,向前走,重新出發,重建互信,努力建設香港」。(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日前在網誌撰文,指特區政府在本屆餘下任期「聚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加強與青年溝通,為他們開拓發展空間,促進向上流動的機會」,然後又洋洋灑灑羅列創科範疇的階段成果。

雖然,港府常強調其創科政績,但學者和業界人士仍然批評政策仍未到位,例如未建立創科企業發展生態,為企業提供市場,鼓勵企業研發合適產品。商業辦公室樓價、租金高昂,亦令新興企業和人才卻步。關鍵問題未解決,再多政策效用也是事倍功半。

相較之下,政府在房屋福利範疇更是乏善可陳,劣跡斑斑。「01觀點」早前重提 2002 年董建華治下的「孫九招」,是政府退出房屋市場,挽救地產商的事例,亦撒下今天資助房屋短缺的種子。回頭一想,若然當年政府高瞻遠矚,趁樓市低迷,建屋成本低,維持興建公營房屋,也許今天香港就不再受房屋問題困擾。

孫明揚任內推出「孫九招」,挽救當時在谷底的樓市。(黃偉超攝)

誠然,當時政府同樣面對管治危機,加上小市民身陷負資產,堅持房屋政策未必敵過商界和民意壓力。然而,當經濟後來逐漸復甦,社會已有聲音要求政府重新介入樓市,例如前地政總署署長劉勵超透露,政府在 2006 年已經內部討論「孫九招」應否調整,意見分歧,但最後維持原狀。

再者,在 2007 年,有房委會委員已倡議復建居屋,但最後要到 2011 年,曾蔭權任期即將屆滿時,才正式宣布復建居屋, 2014 年底才推售。前後十二年,私樓售價已經升了超過兩倍,遠遠拋離薪金增幅,遠水難救近火。

事實上,曾蔭權治下的政府,亦屢遭抨擊。前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在 2011 年到訪澳門參觀公共房屋項目,期間發言暗批港府處理房屋問題較澳門緩慢,未能重視民生。京官指點港府做事,港人未必中聽,但同時帶出重要信息,即北京長期憂心香港住屋困境,憂心挑起社會混亂。

到了梁振英時代,香港要承受先前兩屆政府不作為的苦果,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劏房戶數目有增無減,樓價反覆上升。然而,梁振英歷任行政會議成員多年,不能撒手旁觀,而重推置業主導的房屋政策,更助長樓房資產泡沫。他當年宣稱會解決房屋問題,贏取一些民意,但當上特首之位後,卻無力扭轉局面,何其諷刺。

林鄭月娥上場,推出六項穩定樓市措施,只能說是治標不治本,但她繼續推動置業階梯,又拒絕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建屋,不肯動用《收回土地條例》,加快覓地建屋進度,製造缺地假象。政府又不推動租務管制,租金津貼緩解租客燃眉之急,基層居民仍然活在水深火熱,中產亦難言安居。

樓價屢創新高,為應對問題,林鄭月娥在任內拖出六項新房策。(資料圖片)

「01觀點」屢次點出政府在勞工和福利政策走歪路。儘管勞工團體多番爭取,政府拒絕推行標準工時,在強積金撤銷「對沖」一事,多番向商界讓步,甚至連劃一勞工及銀行假期也不為所動。更甚者,現屆政府推動提高長者綜援申請年齡,觸怒各階層市民。

撇開糾結的房屋政策,政府在環保政策亦一淡死水,廢物徵費一拖再拖,回收產業猶如斷橛禾蟲。近日廢紙回收價再創低位,有回收商直言要結束營業,廢紙圍城隨時重臨,也打擊依靠執拾紙皮維生的長者生計。

有報道引述政府要求各政策局提交建議,研究如何紓解民生怨氣,放下政治爭議。此舉未嘗不是好事,但高官必須認知,要治病先懂病因,由根源着手。政府切忌拍腦袋式開藥方,更妄想「派糖」能令港人消氣,而是必須清晰交代施政失誤的緣起,才能對症下藥,否則就是斷錯症。只有開對藥方,市民才會感受到政府真正連結市民,重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