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埔鄉郊豐年節|本月兩個周末舉行 參加者體驗鄉村文化傳統美食
沙頭角谷埔村的李氏大宅,近日見證了新派西餐與傳統客家菜餚的文化交匯,成為推廣鄉郊保育與本地農業的場所。由環境及生態局轄下鄉郊保育辦公室(鄉郊辦)主辦的「和諧滋味:谷埔豐饒之旅」活動,日前於谷埔村順利舉行,參加者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鄉郊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當代創新。
谷埔村是一條有300多年的客家村,荒廢數十年後,至近年復育,鄉郊辦將於下兩個周末(月18至19日及25至26日)舉行「鄉郊豐年節:谷埔『聲—色—味』之旅」,是谷埔首個結合鄉村文化特色、音樂表演、藝術展覽和傳統美食的活動,讓參加者深度遊體驗,增強公眾對自然保育的意識,並促進城鄉共融。
藍帶廚師與客家村長在李氏大宅交匯
藝人黃翠如三妹、畢業於西班牙馬德里藍帶廚藝學院的廚師黃麗茵親身到后海灣、河上鄉、荔枝窩及梅子林等地,搜羅新鮮的漁獲與農產品後,結合西式烹飪技法,創作出多款新穎菜餚。同場,谷埔村李木星村長以祖傳秘方烹調出正宗的客家菜,在對上周末(4及5日),二人在李氏大宅的飯桌上交匯,傳遞本地飲食文化的多樣性與創造力。
政府政策助力鄉郊復育 濕田種植生態米、保留傳統魚塘運作
「和諧滋味:谷埔豐饒之旅」活動生動展現了鄉郊辦如何通過政策與鄉郊保育資助計劃,復育本地農田與漁業,並締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例如,河上鄉的傳統濕田在資助計劃的支持下,得以延續耕作,成功種植生態米與西洋菜等優質農產品。同時,后海灣魚塘的養魚戶在資助下繼續採用傳統的曬塘與降水技術,除了為市民提供本地鮮魚,亦為水鳥營造了理想棲息地,實現魚、鳥、人共生畫面。
荔枝窩復耕計劃改善生境 復育延伸至梅子林
荔枝窩在鄉郊辦的支持下,進行了多年的復耕計劃,令自然生境大幅改善,並為鄉村注入新活力。透過以生態友善方式種植農產品與加工製品,荔枝窩成功創造品牌,為村民和農夫帶來了穩定的經濟收入,進一步推動復育工作的永續發展。這份復育成果更延伸至鄰近的梅子林,透過多元化的體驗活動,將遊人從荔枝窩引導至梅子林,打造更豐富且深度的沉浸式鄉郊體驗。
黃麗茵在活動上表示,能夠使用本地新鮮食材進行創作,是一種回歸自然、尊重土地的體驗,與當代可持續發展理念一致,亦完美契合她推廣「由農場到餐桌」(farm-to-table)的理念,讓在地食材的美好被更大程度地展現。
「鄉郊豐年節」谷埔之旅未來兩個周末舉行
這次活動為「鄉郊豐年節:谷埔『聲—色—味』之旅」的精彩前奏。鄉郊辦將於1月18至19日及25至26日,一連兩個周末在沙頭角谷埔村舉行「鄉郊豐年節」,藝術展覽則持續至2月16日。「鄉郊豐年節」是谷埔首個結合鄉村文化特色、音樂表演、藝術展覽和傳統美食的活動,旨在為參加者提供嶄新深度遊體驗,增強公眾對自然保育的意識,並促進城鄉共融。
活動詳情及前往交通,可瀏覽官方網頁:「鄉郊豐年節:谷埔『聲—色—味』之旅」
谷埔村古老建築群活化 村長:讓年輕一代了解根源
谷埔村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還蘊藏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在資助計劃的支持下,谷埔村的紅樹林與蘆葦叢等生態景觀,以及部分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古老建築群,得以復育和活化,讓遊人可感受鄉村的安靜與純樸氛圍,認識到鄉郊的獨特魅力。
李木星村長分享,村內的環境經過保育與改善,不僅提升了生產力,還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參與鄉村活化。他希望透過保護和傳承這條村落的文化遺產,讓年輕一代了解和珍惜他們的根源。
鄉郊保育推動當地旅遊 陳智遠:與「無處不旅遊」方向不謀而合
是次活動的合作機構「活現香港」共同創辦人及CEO陳智遠指出,鄉郊保育與當地旅遊的結合,讓遊客不僅能欣賞自然美景,更能透過多樣化的活動,體驗鄉村文化的深度。例如在谷埔村,遊客透過生態導賞、建築物欣賞及文化互動,深入了解農村生活與傳統智慧。這種將自然生態、歷史建築及人文故事相結合的旅遊模式,展現了鄉郊保育與旅遊相輔相成的潛力,亦與政府發展「跳島遊」及「無處不旅遊」這些方向不謀而合。
鄉郊辦:促進村落經濟發展、增強大眾支持鄉郊保育
鄉郊辦則強調,通過資助與政策支持,村民得以活化當地資源並發展旅遊服務。這不僅促進了村落的經濟發展,亦讓訪客能夠深度參與並理解鄉村的多元價值,從而增強大眾對鄉郊保育的支持。未來透過更多創新的旅遊形式,鄉郊有望成為連繫城市與自然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