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洞北、粉嶺北公屋申增密度 地積比最高增至7.8倍 共涉5.8萬伙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上屆政府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規劃署早前建議增加粉嶺北和古洞北的發展密度,當中公營房屋地積比可放寬三成。 土拓署近日向城規會提交申請,建議將古洞北和粉嶺北新發展區的公營房屋密度增加最多三成,當中古洞北最高地積比可達7.8倍,部份地段更涉及綠化帶,預料合共可提供58,439伙,換言之,日後北區將有數以十萬計人口遷入。

+8

土拓署提交的文件顯示,粉嶺北擬議興建的公營房屋坐落梧桐河旁邊,位處馬會道,涉及9幅地。該署申請將地積比增至最高6.5倍,增幅最高達放寬上限的30%,預料住用總樓面面積可增至129.7萬平方米,樓宇高度將介乎主水平基準上55至140米,涉及約28幢住宅大樓,預料可提供24,929個單位,較原先計劃增加3,683伙。

另外,文件亦提到會為同區11幅私人住宅用地增加最多兩成地積比,涉及約43幢私樓,若有關地段的私人屋苑發展密度放寬獲批,將可額外提供1,484伙私人住宅單位。

上屆政府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規劃署早前建議增加粉嶺北和古洞北的發展密度,當中公營房屋地積比可放寬三成。(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文件提到,根據房屋署內部指引,今次申請擬議在未包含零售設施的6幅公營房屋用地,加入「商店及服務行業」和「食肆」用途,以滿足居民生活所需,當中社福設施將置於較低層位置。另外,5幅劃為住宅地帶的公營房屋用地,亦申請在大樓的第三層作「商業及服務行業」及「食肆」用途。

該署稱,新增人口將主要居住於距離公共交通設施500米範圍內,並會保留粉嶺北新發展區的「河畔社區」規劃意向、主題及梯級式建築物高度概念,強調擬議計劃並不會影響到視覺、通風、交通和環境,故放寬地積比和建築物高度的程度僅「輕微及可接受」。

該署又指,政府將落實「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跨境貨運規劃策略、升級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等,改善該區基建,以應付新增的遷入人口。

+7

至於古洞北的公營房屋計劃,則位於鳳崗、馬草壟、河上鄉一帶,涉及17幅住宅地帶,部份用地涉及綠化帶,該署申請將最高地積比增至最高7.8倍,建築物高度介乎主水平基準上80至180米,涉及97幢住宅大樓,預料可提供33,510伙,首批人口最快2030/31年可遷入。

文件指,考慮到新增人口對交通系統的需求,運輸署正研究在古洞北新發展區餘下發展範圍內,在一幅公營房屋用地及一幅私營房屋用地增加公共車輛總站/公共交通交匯處,而車站地面上的最低兩層作商舖及食肆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