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E學生設計智能巴士站按掣截車 遠程傳信號助減飛站

撰文:劉夢婷
出版:更新: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沙田)社區服務策劃及領航高級文憑、電腦及電子工程高級文憑的三名學生跨界合作,實地考察深水埗舊區後,設計出「智能巴士站」,涵蓋可提前通知巴士司機停站等四大功能,減低因司機視線被遮擋而導致的「飛站」情況。

他們的發明另增設感應器收集空氣數據記錄,協助巴士公司改善和控制空氣污染問題,以提高居民生活質素。該設計作品於7月奪得「智SMART新生活」創意工程及建築設計比賽的金獎及最佳創意設計獎。

應用雲端物聯網等尖端技術

甄慧榆就讀社區服務策劃及領航專業,為設計團隊成員之一。她說:「 依家啲巴士為落車嘅人設計佐提示燈,但要上車嘅人就冇。」智能巴士站一大目的便是提醒司機有人即將上車避免錯過,從而減少飛站問題。整個設計作品包括一個藍色指示燈、手機APP、巴士站顯示屏及按鈕。

整個設計作品包括一個指示燈、巴士站按鈕及手機app。(圖片由市建局提供)

甄慧榆詳細講解巴士站的使用流程。首先,乘客可在巴士站按下想搭乘巴士的對應按鈕,顯示屏便會顯示巴士號碼。當巴士司機臨近車站時,車上的藍色指示燈便會亮起,提示司機下一站有人將要上車。乘客成功上車後,司機可按下取消裝置。

另外,乘客若尚未行至巴士站,可下載手機APP,在APP上找到相應巴士並選擇上車,藍色指示燈亦會亮起。

整個設計作品包括一個藍色指示燈、手機APP、巴士站顯示屏及按鈕。(劉夢婷攝)

張子安與陳浩然就讀電腦及電子工程專業,負責作品的科技部份。他指作品材料成本較便宜,為五六千元,綜合應用雲端、物聯網等技術,其中手機依靠低功耗廣域網絡技術LoRa來傳輸信號,30至45公里內都有效,信號上傳至雲端伺服器後再進行處理。

另外,巴士站可增設感應器收集地區空氣數據記錄,傳送到相關部門;還可協助巴士公司控制車站位置及流量,設立低排放區,從而改善和控制空氣污染問題,保障居民健康。

張子安介紹,作品材料成本較便宜,為五六千元,綜合應用雲端、物聯網等技術。(劉夢婷攝)

團隊分兩階段集60名街坊意見 便利視障殘障等群體

IVE(沙田)幼兒、長者及社會服務系講師區琦雯(左一)及工程系講師杜璟庭(左二)表示,促成三名學生跨專業合作,便是期待學生開展電腦設計同時,融入社區服務以人為本的理念,學會從人的角度出發;智能巴士站的主要服務對象則包括視障、殘障人士、長者、上班族、學生、家庭主婦等群體。

IVE(沙田)幼兒、長者及社會服務系講師區琦雯(左一)及工程系講師杜璟庭(左二)表示,3名學生跨專業合作,便是期待學生開展電腦設計同時,融入社區服務以人為本的理念。(劉夢婷攝)

花年半時間製作 落區收集意見

甄慧榆表示,從構思到實際製成,整個作品用時一年半。在前期設計時分兩階段落區,首階段去到深水埗及筲箕灣,收集30名街坊意見。訪問過程中,甄慧榆發現社區規劃缺陷,「視障同殘障人士未必可以成功上到車。」

對視障人士而言,若凸字牌太小恐難以辨認或搭錯車。深水埗區路面狹窄、巴士站視線不時被違例泊車遮擋,坐輪椅的殘障人士容易錯過巴士。

第二個階段,產品初步設計完成後,甄慧榆又詢問約30名來自長者中心等不同機構的市民意見,具體了解長者平日習慣看什麼文字、什麼距離會更加清晰。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沙田)社區服務策劃及領航高級文憑、電腦及電子工程高級文憑的3名學生跨界合作,實地考察深水埗舊區後,設計出「智能巴士站」,涵蓋可提前通知巴士司機停站等四大功能,減低因司機視線被遮擋而導致的「飛站」機會。(劉夢婷攝)

張子安表示,參賽評委給出許多建議,包括雨天時按鈕的防水功能、信號干擾問題等。如今,團隊正聯絡創科基金會深化設計,再改善相應問題。甄慧榆指,希望最快今年底可使設計作品更加成熟,得到運輸署等相關部門允許,能在合適的地區實際落地測試。

創意工程及建築設計比賽由市建局夥拍職業訓練局(VTC)旗下的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及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合辦,至今已連續5屆。本屆以「智SMART新生活」為主題,鼓勵大專生就深水埗舊區不同問題構思建築設計方案,從而提升舊區居民生活質素。今屆參賽者須以深水埗舊區為本,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數據分析及雲端科技等智能科技或資訊科技,提交一個包含可持續發展林的建築設計、或發明一件智能家居裝置、屋宇裝備或公用設施,以推廣智慧生活和提升舊區居民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