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馬蹄蟹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首應用聲學遙測技術掌握保育生境

撰文:梁祖兒
出版:更新:

馬蹄蟹其中兩個品種圓尾鱟和屬於「瀕危」級別的中國鱟,都有在香港棲息及繁殖。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聯同企業伙伴 Edrington Hong Kong 的資助,在去年10月展開本地首個自動化水底聲學遙測追蹤成年馬蹄蟹的先導研究,在東涌灣、鱟殼灣及沙螺灣對出海域,放置共4個聲學接收器於水底,監測範圍約3平方公里,以自動遙測技術追蹤成年馬蹄蟹,研究人員將持續監測和收集馬蹄蟹的活動數據,如棲息範圍、繁殖期行為等,以掌握本地馬蹄蟹的數據來保育相關生境。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祝效忠表示,未來會在海洋公園開展馬蹄蟹人工繁殖計劃,讓族群可在本地持續繁衍。

研究團隊將用於動物遙測的特製聲學標籤,貼在成年馬蹄蟹背甲上,配合水底的聲學接收器,可接收和監測更多馬蹄蟹的棲息數據,用作保育其族群和生境。(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資料圖片)

人類行為威脅馬蹄蟹生存 本港幼年蟹減至不足1萬隻

馬蹄蟹早於4.75億年前經已生存在地球上,故在進化史和生物學均有極高研究價值;其中香港是全球具重要生態價值的馬蹄蟹生境之一,大嶼山東涌一帶的海岸是本地成年馬蹄蟹覓食、繁殖和孕育幼年馬蹄蟹的重要地點之一。

馬蹄蟹可謂地球「活化石」,現存的4個品種中,當中圓尾鱟及「瀕危」的中國鱟都有在香港海岸生存和繁殖,不過本港年幼馬蹄蟹的泥灘棲息地遭到破壞;至於成年馬蹄蟹則常被稱「鬼網」的棄置漁網或漁具纏繞,又或是人類過度捕撈致死,物種正面臨生存威脅。據推算,香港幼年馬蹄蟹的數量已減少至不足1萬隻,而成年馬蹄蟹更是缺乏數據可估算。

本港幼年馬蹄蟹的數量已減少至不足1萬隻,而成年馬蹄蟹更是缺乏數據可估算。(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資料圖片)

在研究海域放4個聲學接收器「守海待蟹」

為更了解馬蹄蟹族群的生態環境以助保育,研究團隊將美國及日本用於監測成年馬蹄蟹活動的聲學遙測技術,首次應用在本地研究,在馬蹄蟹常出沒的環境,如東涌灣、鱟殼灣及沙螺灣對出海域,放置4個聲學接收器,同時將用於動物遙測的特製聲學標籤,貼置在棲息的成年馬蹄蟹背甲上。

當有標籤的馬蹄蟹進入監測範圍,水底接收器便會自動記錄族群的出沒時間、位置和距離等,這些綜合數據可用於分析馬蹄蟹的移動軌跡,以及該水域的環境參數,如水溫、鹽度等,將可用來了解馬蹄蟹的生存條件。

雌蟹繁殖季節可產12萬粒卵 存活「萬中無一」

參與馬蹄蟹保育已多年的城市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張肇堅是今次研究的顧問,他表示,雌性馬蹄蟹在繁殖季節可分批產下6至12萬粒卵,雖數量如此之多,但脫殼後能夠成功存活的卵是少之又少,「可謂萬中無一。」藉助水底聲學遙測技術,研究人員可更準確地探索馬蹄蟹族群的繁殖行為,包括母蟹如何選擇繁殖地點等,相關數據將可用於評估人類活動對馬蹄蟹及其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而保育母蟹的產卵和孵化地區,助馬蹄蟹族群持續繁衍。

+1

保育基金總監祝效忠:會在海洋公園人工繁殖馬蹄蟹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祝效忠表示,今次的研究將有助研究人員了解本地成年馬蹄蟹族群的生態,為保育措施提供更多科學數據,研究團隊亦會在海洋公園開展馬蹄蟹人工繁殖計劃,讓馬蹄蟹可在香港繼續生生不息。

他又表示,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與城市大學合作已推行15年的「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等活動,將繼續持之以恆地在科研、教育和公眾層面出發,鼓勵大眾關注保育馬蹄蟹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