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小小事】患病康復過程任翻閱 精神病康復者當活圖書破歧視

撰文:李穎霖
出版:更新:

「你哋想聽我住院,定係住中途宿舍嘅事呀?」關靄詩坐着被排成圓陣的椅子上,用溫和的語調詢問着眼前的一群學生「讀者」。在他們作出了選擇後,她「自動波」地說起了自己患病的始末,那段被狂躁抑鬱症困擾得嚴重的日子。關靄詩是一位精神病康復者,在這場「真人圖書館」的活動中,她亦是一本名為《我在「青山」的日子》的「真人圖書」。
「真人圖書館」是一項源於丹麥的社會運動,這「圖書館」通常聚集了一群社會上因各種問題、身份而成為弱勢社群、小眾的人,將他們的經歷比喻成圖書,希望以他們故事、和讀者的交流,破除因缺乏溝通而引致的偏見、歧視,而關靄詩就是香港精神康復者聯盟精健圖書館的十多本「藏書」之一。
攝影:李穎霖
拍攝及剪接:馮嘉雯

立體的活圖書

書名說是她在「青山」的日子,但關靄詩笑着解釋,自己並沒有真正住過青山醫院,只是借用了一位精神科醫生著作的名字,以及用這大眾最為「熟悉」的醫院名,道出自己曾因精神病住院經歷。

分享開始前,關靄詩和讀者玩了一個數字配對的遊戲,讓不知道自己身後數字較小的參加者體驗被歧視。(李穎霖攝)
作為一本「圖書」,關靄詩的書名叫《我在「青山」的日子》。(李穎霖攝)

2004年被確診患上重症狂躁抑鬱症,關靄詩形容着當年病發時,情緒可以很負面,亦可以很高漲,多年來曾因情緒不穩、受藥性不佳而反覆入院接受治療,但她慢慢找出了誘發病發的源頭,並重新學習起如何處理有關情況,近四年已沒有再入院了。

一般人或會覺得精神病人抗病的日子會很灰暗,盡是負面、不開心的經歷,但關靄詩分享起住院經歷時,卻說得活潑。會選擇成為一本宣揚精神健康、破除歧視的「圖書」,她說起因是康復出院後,在中途宿舍重新學習生活、尋找工作路向時,發現一位朋友在當上朋輩支援員後的改變。「佢本身想法好負面,但上完培訓之後,變得好正面。」因此,她亦以此為方向,本着「想學嘢」的心態參加了演說培訓課程,慢慢成為了一本講述自己康復之路的「真人圖書」。

關靄詩分享起住院經歷時說得活潑,不如一般所想的灰暗。(李穎霖攝)

為康復者鋪路

聽着關靄詩說自己故事說得稀鬆平常,彷似是說着「昨日吃了甚麼」、「之前去了哪裏」般的話題,但要把自己患病的過程在陌生人面前從頭說一次,卻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問她為何不介意公開重溫那段經歷,她說這除了是朋輩支援員的工作,亦和她在中途宿舍的見聞有關。

「我住宿舍嘅時候,見到其他舍友都好年輕,佢哋嘅路會好遠,如果再畀人歧視,佢哋嘅路會再行得辛苦啲。」關靄詩續說:「我自己企出嚟,被歧視嘅都係我啫,希望慢慢鋪一條路畀往後嘅康復者,唔再被歧視、誤解。」

會向陌生人分享患病、康復經歷,關靄詩說是希望為年輕的精神病人、康復者鋪路。(李穎霖攝)

說着這兩年來,作為圖書分享的經歷,她總說自己比其他康復者幸運,沒有幻覺、幻聽等負性徵狀,出現在大眾面前,較易為人接受,而「讀者」在分享過後給她的「閱讀報告」,亦令她肯定了自己的工作:「人哋真係會回應:『其實你哋都係普通人』、『你哋改變咗我對康復者嘅睇法,令我覺得原來我哋真係做到。」

讀者改變態度

香港精神康復者聯盟的真人圖書分享活動,至今已舉辦了60多場,每次活動開始前,所有「讀者」都要先看一段「借閱」規則的片段,聯盟的服務發展主任兼「真人圖書館」管理員楊彥琳說,是希望提醒所有參加者,可以抱持偏見來「借閱圖書」,但對話是平等、互相尊重的。

香港精神康復者聯盟服務發展主任楊彥琳說,是希望抱持偏見來的「讀者」,可和「圖書」進行平等對話。(馮嘉雯攝)

除了「圖書」分享後交予個別「圖書」的「閱讀報告」,管理員在活動前後,也會交給參加者一張便利貼,着他們寫下對精神病人的看法。楊彥琳拿出一本厚厚的紀錄,閱讀前寫下的便利貼上,總充斥「暴力」、「情緒不穩」、「計時炸彈」、「恐怖」等文字。「佢唔認識,就自然會恐懼。」她展示着參加者在閱讀後寫下的便利貼,續道:「好多人聽完之後,會覺得佢哋只係普通人,估唔到佢哋會有信仰、可以好清晰咁去講一件事,同埋都會有家庭、工作,同佢哋原先所想嘅不一樣。」紙張上的文字慢慢變成了「堅強」、「與一般人無異」、「精神病只不過是心靈感冒」。

+2

「唔係嚟聽一次,就可以完全破除偏見,但係佢嚟聽,起碼係邁出咗第一步。」雖然每次的分享也只能以小組形式進行,但楊彥琳相信這份微小的力量,可以聚沙成塔:「感覺上係千幾個人嚟過我哋活動,即係有千幾個社交圈,佢哋今日接收到嘅正面訊息,遲啲有機會講畀身邊嘅人聽。」

構建與拆毀

這份慢慢增強的力量,總有不升反跌的時候。作為「圖書」分享了兩年,關靄詩體會社會上有段時間沒發生關於精神病人的負面新聞,康復者不難與人交往,但當負面新聞一來,「以往做嘅嘢好似歸零」。

港鐵縱火事件發生後,關靄詩曾覺得一直以來的努力好似全數歸零。(李穎霖攝)

「往往出現好似港鐵縱火事件、輕生呢啲令人唔開心嘅事,報導會以佢有精神病紀錄作結,又會令坊間覺得康復者同負面相對應。」她續說:「好努力嘅人不斷做、改善,但有一啲事情發生,又再令一啲人嘅想法拆毀,彷彿好似我哋一邊做,有人一邊拆。」不過,在事情發生之後,「圖書們」反而勇敢地,把事件拿出來與大眾討論:「帶返一個再立體啲嘅畫面畀大家知道,件事除咗以精神病作結之外,後續重有啲咩要留意。」

被拆毀了,就重新建構,關靄詩和一眾「圖書」繼續為精神病人、康復者鋪路。縱然歧視未必是如此容易解決的問題,有時亦要依靠立法的力量,但她說仍會為此繼續努力:「條例唔係規範啲乜嘢,我哋希望改善嘅係人嘅心。我哋默默做,就好似播種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