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樓變收屍】水泉澳邨入伙四年 社區設施N無 淪沙田孤島

撰文:賴雯心 邵沛琳
出版:更新:

長者、獨居者和隱蔽人士在家門背後的苦況,有誰看到?水泉澳邨自2015年中完工後,多次被揭社區配套出現問題。至近日發生獨居漢倒斃家中,房署職員收樓揭發的慘劇,又再揭這條可容立3萬人的屋邨,邨民每日面對社區資源分配不均,支援疲弱的困局。入伙四年,沙田乙明選區社區主任盧德明指,邨內交通、社區支援和設施供不應求,但政府態度仍未見主動,是「比較官僚,好多時候都各自為政」。

盧德明指,過往曾有非牟利組織到水泉澳邨進行義工服務,亦感嘆支援嚴重不足。(邵沛琳攝)

一隊社工服務一邨三萬人 長者居住三年仍不知有社區中心

大門鐵閘常開、長期傳出異味、終日不出門······統統都是有隱蔽人士在內居住的特徵。

盧德明指,隱蔽長者及人士難以單靠社工及區議員訪尋,有時需要靠鄰居的消息得知他們的近況。當這些人士需要援助的時候,又會被資源問題窒礙。邨內僅有一隊社工服務隊、一間社區中心和三百多呎的青年服務中心,由於人手不足,而且位置偏遠,許多行動不便的老人都無法接觸這些服務;舉辦大型活動時,有限的空間亦成為制肘。有街坊揚言,自己在水泉澳邨居住三年,仍不知道社區中心的位置。

盧又表示,如果邨民需要社工,只能向服務隊求助,否則便要前往沙田愉翠苑,甚至圓洲角才可。但對於未必明白自身情況或擁有需要求助的意識,患有腦退化症或失智症的長者,便會因資源問題亦未能及時得到轉介。

有居民居住三年亦不知道山腳有長者中心。(邵沛琳攝)

邨內新移民家庭誕子女 無託兒服務不能抽身

但除了老年人需要面對此問題,年輕一代亦無從避免。邨內有不少新來港人士及年輕媽媽,而新移民的家庭多三人上樓後落地生根,育多一名子女,故對託兒服務的需求極大。有不少年輕父母表示想外出工作,不過需要照顧年幼子女,因此未能工作。有人選擇將子女交托鄰居照顧,「其實好多人想返兼職,不過要照顧小朋友真係冇辦法!」但邨內沒有任何託兒服務,即使有人被分派至大圍顯徑村的託兒服務中心,亦因不方便被部份邨民棄用。

育有年輕子女的家庭因邨內無託兒服務,難以抽身工作。(邵沛琳攝)
有長者因為交通不便,留在家中。「長命斜」亦令許多居民走得吃力。(邵沛琳攝)

交通配套少等候時間長 長者寧不外出留在家中

水泉澳邨除了社區設施不足,不便的交通配套亦令水泉澳邨成為「孤島」。盧德明指,整條邨有18幢樓宇、約30,000多名居民居於山上,但是山頂及山腰的車輛配套不善。記者到邨視察,發現山腰位置有一個巴士站及兩個小巴站,但只是通往沙田不同區域,如需要前往九龍或港島區,就必須要到山腳的巴士總站。

不過,通往巴士總站道路是一條「長命斜」,據觀察,居民上落的時候亦頗為吃力。記者從山腰位置步行至山腳的巴士總站,需要約大約10分鐘時間,在山腰等候小巴的黃太表示,每次接送其子到沙田愉翠苑上幼稚園時,等小巴已需時約20分鐘,若不幸客滿,就只能轉乘的士,或乘坐另一輛小巴馬鐵沙田圍站轉車,「其實交通都真係幾唔方便,成日等小巴都要等好耐,我覺得政府應該要加強返交通管制!」

盧德明指,有年長居民表示由於交通不便,唯有減少外出留在家中。運輸署及政府部門亦曾向他提及,通往山頂及山腰道路相對狹窄,因此只有一輛巴士及數量小巴來往,至於上址亦有一個急彎,車輛駛經時亦需要減速,「規劃時冇計劃巴士上山,地理同季節性出現問題,限於路窄限制,唔可以有太多車上山。」而建於馬路邊的樓宇未有加上隔音屏,也令邨民不時作出噪音投訴。

盧德明建議,政府應提出更有效的方式找出有需要人士,公立醫院方面應做多一步,例如提供名單與社工或地區支援服務,讓他們可以更有效地找出隱蔽長者或人士,為他們提供適切的協助及援助。增設托兒服務及社區保姆計劃亦可幫助育有幼兒的家庭減輕經濟壓力。

按圖一覽水泉澳邨居民「衣食住行」社區措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