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籃|香港借鑑日本女籃的可能 要衝出國際我們還差甚麼?

撰文:張倩儀
出版:更新:

東京奧運日本女籃體系的成功,成為不少亞洲女生的借鑑,絕對能證明身型並不阻礙前進。
知己知彼,或許能將硬傷,變成一個可以取巧的元素,就像日本小個子穿梭在世界一姐、美國隊的長人之中,打出一場激戰。
回到香港,想要提升水平,球員又能如何自處?

「籃球就是說,如何盡量利用優點而收起弱點。」

《Strive Fitness》體能教練盧永君(Will Lo)三言兩語點出重點,既然香港女籃和世界列強比,弱點在於身高、身型、力量等,那優點呢?

由個人技術到團隊訓練,缺一不可。(張倩儀攝)

香港球員的天賦和長處

「速度、射波、容易磨合,還有足夠聰明,香港女生很有天份,很願意學也會主動問。」每位球員,每支球隊都會有強項,若日本人最強的是服從性,香港人就一定是轉數夠快:「香港女生Pick Up Concept很快。」

今年34歲,中美混血的阿Will,在美國攻讀運動科學時曾出戰NCAA,雖然未獲NBA垂青,但他回港決心發展體育事業。曾任甲一南華、永倫,以及學界強隊協恩中學的體能教練。

將Concept寫在白板上。(張倩儀攝)

日本女籃成在系統 香港也可以?

「日本女籃是亞洲,包括我們,一個很大的動力,如果香港能找到一個模式,絕對有可能衝出國際。」經過東京奧運,日本女籃的成功,Will深信香港也能一樣,球員不會受天賦所限,而在於後天的發展的配合。

即使身高、體格是硬傷,日本女生仍能夠在美國「人牆」面前攻入75分,僅輸15分,而這40分鐘,日本走過的是19年的改革。2002年,日本籃協公布「JABBA變革21」,分為基層、教練和國家代表隊三部份,三者互利共長,以「培育」為主題。她們按年齡分了U12、U15 、U18及日本代表或候補的U16-24,程度劃分為大量地區隊、都道府縣隊47隊,區域隊伍9隊(如北海道、關東、九州、四國等),讓球員有目標力爭上游。

日本女籃的成功是對亞洲人的啟發,也是系統成功的證明。(Getty images)

何謂完善系統的籃球訓練

但所謂完善,並非一套訓練應用在所有球員身上,是除團隊外,有針對性計劃。Will 2019年成立「Gold Team」就是為建立一套完善系統的籃球訓練:一星期6天練習,當中包括個人技術和團隊訓練、2-3次體能訓練、1場友誼賽,加上營養師餐單的支援。

體能方面,拆分上、下肢力量、速度、耐力練習;個人技術則針對運球、傳球、射術等所有場上會做到的動作,這些都不能只單靠球隊訓練的2-3節完成。

另外,團隊訓練也不僅是不斷「搓Form」、「鬥波」,計劃也需要花心思鋪排。由Blocked Training,掌握動作和姿勢開始,高次數的重複同一個動作累積的經驗。

球員都有各自的長短,針對性才是重點。(張倩儀攝)

適用於香港球員的「完善系統」

Will從過去的教學中,認識不少具天賦的女球員,但也發現球員們少有機會接觸完善系統訓練。

香港籃球發展,顯然與日本、擁有職業聯賽的國家不能相提並論,除了未有一套系統和目標,女籃甚至比男籃更欠缺資源和支援。女甲至今仍只能於康文署體育館或街場作賽,球隊未有班主投資,沒有薪酬之餘,甚至教練、球衣、租場等也要自費,絕大部分球員都是在職人士。

然而在一星期只能擠出2-3次的訓練課數下,香港女子籃球員應如何是好?

由於球員們大多在正職,Will認為最重要的是效率,用最少的時間做最多的事。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強弱,打球時展現自己的強項,然後針對弱點改善:「寫下一個每星期2-3次的訓練計劃,包括技術練習和無器械體能,最好能抽45分鐘至1小時,再加上每周的比賽實戰,會發現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Will坦言,對這一類球員來說,最有效的是在有限的訓練時間中顧及全身,花一點心思,將場上會做到的動作盡量合併,例如:運球+射波、運球+過人腳步等,然後再找一個空地或公園做全身的體能、肌力訓練。

Will建議給香港在職球員的訓練計劃

1星期2-3次;每次約1-1.5小時

30分鐘 技術訓練(射波+運球)
30分鐘 3ON3

(要針對弱點並在「規限」下改善動作,如減少運球、切入分球、必需用Pick And Roll或無球擋等;過程中,要多觀察對手的動向,思考自己的起手位置。)

30-40分鐘 體能訓練(5-6組)

單腳深蹲(Single Leg squats) 每邊10次
掌上壓(Push ups) 12次
引體上升(Pull Ups) 8-10次
V型上舉(V Ups)
台階跳(Step ups jumps) 每邊8次
來回跑(邊線到邊線,17次)

球員不是「 build the same 」:從避免傷患看系統

再談完整的系統,就以世界性問題:女球員比男球員容易受傷為例,「所有球員都會有傷,但籃球員的傷有幾個factors去看。」Will認為球員不是「 build the same 」,當每個人都不一樣時,訓練也應當不同。

從練習的頻率、每課的強度到體適能健身計劃,Will認為:「是不是能針對籃球場上的應用?計劃是否Step by step?動作有沒有練習過才用在比賽中?都間接影響受傷機會。」例如女生在身體結構上,膝頭較易受傷,常見如有前十字韌帶斷裂、半月板撕裂等,因此女生的下肢肌力如股四頭肌、臀部需要集中加強;上半身如核心、背和肩的肌力,就用作應付比賽時的對抗性,減少失平衝落地的風險。

從避免傷患,可見何謂全面。(張倩儀攝)

其次,訓練和身體的承受能力也息息相關,因此休息時間、吸收的營養都不能小看:「球員有否足夠的睡眠?吸收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夠不夠?」因應訓練節數、球員體格去調整吸收的卡路里和營養,補足身體的「支出」。足夠的睡眠,如14-17歲需要8-10小時、18-25歲所需的7-9小時,也是減少受傷的因素。

籃球本來不是能與生活劃分開,生活習慣也屬於培訓籃球員的計劃之一。回到根本,因個人能力的長短和身體結構的不同,有針對性的練習,配合以上元素環環相扣,去盡量避免運動員受傷。

女子籃球要打出國際,Will認為絕對有機會。(張倩儀攝)

然而,在Will眼中,全面的、有系統的日常,能將受傷機會減到最低,也讓球員的能力發揮到最大,這只是籃球員系統性訓練的其中一部分。

關於「Gold Team」

阿Will在疫情間成立「Gold Team」,就是想將以上那套全面的籃球訓練帶到香港。

除了籃球,球員也要同時兼顧學業,為日後外闖升讀大學做好準備。「大部分女球員都會想打出香港,但到時候做student athletes,先要是學生,後才是運動員。」坦言自己見識過世界籃球最強國家的舞台,想也讓懷有籃球夢的女生,有一條可走的前路,有機會到美國參加NCAA,或是到加拿大、歐洲、澳洲等地大學升學。

「Gold Team」。(張倩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