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樹行動】更換台灣相思 樹博士:黃金機會審視本地樹木規劃

撰文:伍麗微
出版:更新:

春天是花的季節,公園、路邊、河畔都布滿芬芳氣息,平日那些容易忽略的樹木都綻放不同色彩,即使只有寥寥數株櫻樹或風鈴木,都引人駐足欣賞,這也是樹木在倒塌或被無理砍伐外,最惹人矚目的時刻。香港位處亞熱帶地區,氣候適宜生物生長,理應可以種出優質樹木,兼容生態、綠化、美化等功能。惟過去數十年,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本地樹木不但沒有被善待,除卻天然風雨災害外,不少更因人為管理欠佳及欠缺妥善規劃而倒下或被斬除,成為市區發展的犧牲品。為減低樹木因老化產生的風險,路政署2016年起推行「斜坡植林優化計劃」,逐步更換先鋒樹種如台灣相思等,這場換樹行動除了暴露政府長久以來管理樹木的問題外,會否轉化成審視市區樹木規劃的契機?換樹後市區景觀可有變化?普羅大眾在這場換樹行動中又可以扮演什麼角色?攝影:吳鍾坤

香港早年因為發展基礎建設,不斷開山開路,形成不少人造斜坡,急需植物覆蓋,以免泥土被雨水沖刷、侵蝕,出現山泥傾瀉等問題。由於斜坡的生長條件惡劣,本土植物的生長速度較慢,亦不耐生,政府思前想後,最終選擇大規模種植台灣相思。這種先鋒樹種的特點是粗生粗養,在惡劣環境下不但生得高長得快,枯葉落下更可分解出有機物質,大大改善斜坡的土壤條件。目前路政署轄下有近7.5萬棵台灣相思,大多已下土40至50年。

香港目前有近7.5萬棵台灣相思。(資料圖片)

完成歷史任務 更換先鋒樹種

台灣相思的樹齡約有五六十年,而香港的生長環境又較差,容易老化。「人造斜坡的土壤條件差,泥薄沙石多,台灣相思生得又弱又瘦,加上種得密,一直向上生,樹幹幼而高,變相容易斜及彎,太密太高風險高,近年的塌樹報告有不少便是台灣相思。」有「樹博士」之稱的香港大學地理學系講座教授詹志勇說。政府資料顯示,2012年至2017年間,有13,000棵因健康或結構有問題或受惡劣天氣破壞而對公眾構成潛在風險的台灣相思被移除,當中大部分位於道路兩旁的斜坡上、公共屋邨、屋苑及康樂場地內。

為此,路政署於2016年推出「斜坡植林優化計劃」,於東區、南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等16個試點更替老化的台灣相思,未來亦逐步在多個斜坡上推行。詹志勇指這是本地少有的大規模換樹計劃,也是一個黃金機會得以有系統地種植。他指政府過去種植太多外來樹種,台灣相思便是其一,不利生態發展,因而於計劃構思初期,便提出以本地種取代外來品種,因為本地種可以吸引本地野生動物、雀鳥及昆蟲,形成較為成熟的生態系統。「以往香港一直忽略本地品種,一味種外來品種,本地種如假蘋婆、紅花荷、豆梨、石筆木、南嶺黃檀、木蘭等都會開出很漂亮的花;灌木也可以種金鈴、車輪梅、各式各樣的杜鵑,還可以種假連翹、山指甲。」

+3
樹博士詹志勇研究本地樹木超過30年,他慨嘆政府不重視樹木規劃,未能改善樹木的生長環境。

他亦建議政府多種不同的樹種,營造有結構、有層次的樹林。「台灣相思林沒有太多野生動物,一來單調,通常葉在頂;二來它又很霸道,在早期生長階段會不停汲取養分,否則它不能在惡劣的環境下生長到。當雨水落下,混入葉上的化學物再落入泥土時,會阻止其他植物發芽及生長,因而台灣相思樹下較少有灌木及草本植物生長到。你不能說它壞,因為這是大自然賦予它的本能。」其果實亦不合本地動物胃口,雀鳥甚少在台灣相思林築巢,因為樹木太稀疏,天敵容易看見及襲擊牠們,「我們在更換樹木時,希望透過層次種植解決這些問題。」

過去香港甚少層次分明地種植喬木、灌木及草本植物,大多是工程過後,在剩餘的空間上隨便種,加上不同部門的樹木管理策略又不一樣,難免予人欠缺系統的感覺。有層次、有規劃的種植除了達到品種與結構多元化外,景觀亦大為改善,以後不同的樹有不同高矮、形狀及顏色,又在不同季節開花,結出不同的果實,景觀隨四季轉變,大家不用再追着幾株櫻花或幾棵紅葉跑。「一提到紅葉大家都想起楓香,年年湧去大棠,但市區種楓香未必能夠變紅,楓香需要溫差,晚間溫度要夠凍,才會變紅,我觀察到市區的楓香變黃便落下。」

其實很多其他樹種都會變紅,尤其是烏桕,不只葉紅得靚,不用特別冷也會變紅,加上樹形靚,易種,是一個完全被人忽略的高質素觀賞樹。
樹博士詹志勇教授
除了楓香外,本地樹種如烏桕、杜英等,都會隨季節變紅。

原來在香港睇紅葉不是非楓香不可,本地品種如烏桕、杜英、大紅紫薇都紅得漂亮,可惜相關部門甚少種。「香港好得意,百幾年前種那些,現在還是種那些,你跟他說有其他品種,但他種來種去還是楓香。其實很多其他樹種都會變紅,尤其是烏桕,不只葉紅得靚,不用特別冷也會變紅,加上樹形靚,易種,是一個完全被人忽略的高質素觀賞樹。」又譬如他特別推薦的紅花荷(即吊鐘王),花朵盛開時不比櫻花遜色,外國人將之稱為「香港玫瑰」(Hong Kong Rose),美國人和澳洲人喜歡將之種在花園內,但香港卻種得不多,「這個地方真的很崇拜外來事物,自己的東西卻不懂得珍惜。」

每年賞花季,市民紛紛湧到大棠或嘉道理農場賞花,事實上有層次的種植,不但可以改善市區生態,亦可開闢更多賞花地點。

部門各有各做 欠長遠規劃

政府在這次換樹行動中,亦表現得從善如流,譬如以假蘋婆、水黃皮、紅杜鵑、車輪梅、龍船花等本地種取代台灣相思,樹種亦比以往豐富。這與政府於2016年推行《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不無關係。事實上,早於1990年代,國際上已有聲音提出生物多樣性對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1992年的巴西地球高峰會上,有196個國家同意簽訂《生物多樣性公約》,生物多樣被視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香港於2011年加入,至2016年才制訂相關內容,近年逐漸在不同部門落實。例如路政署在人造斜坡上滲入本地樹種,提高生態價值;渠務署在小蠔灣的污水處理廠設立苗圃,專門研究及測試本土物種在天台、污水廠及河流的綠化程度,測試成功後可應用在河道改善工程上。但在詹志勇看來,各有各做遠不足夠,「有些事是要幾個部門合作的。」

政府行政分割太嚴重,你叫賣地的種植,他不理你,種植的部門則說那些地不是我的,我無法種。
樹博士詹志勇教授

「香港很有趣,郊野公園由漁護署管,它種很多東西,但不會種觀賞樹木,它搞植林,不搞觀賞。而市區與郊野公園之間的土地(未批租或未撥用的政府土地),主要由地政署管,地政署是完全沒有興趣種靚佢。」他早年曾去信地政署,建議他們在東涌一些經常受山火影響、只餘下草及稀疏灌木的山頭種杜鵑林,春天遍山遍地都是花,多麼賞心悅目,「可惜政府沒有跟進,胎死腹中。」又有一次,他建議政府不要浪費北大嶼山公路兩旁的空間,可以仿效新加坡的East Coast Parkway,在道路兩旁種滿樹木,打造一條綠化公路,但相關部門後來只在某些位置種植,白白浪費機會。多次與政府交涉不果,他無奈嘆道:「政府行政分割太嚴重,你叫賣地的種植,他不理你,種植的部門則說那些地不是我的,我無法種。」

資料顯示,政府轄下目前主要由八個部門管理不同地域的樹木,分別是漁護署、建築署、渠務署、路政署、房屋署、地政總署、康文署及水務署(見表),職權極為分散,不利整體的樹木規劃。2010年,政府在發展局設立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轄下又分綠化及園境辦事處和樹木管理辦事處(樹木辦),原意是就樹木管理事宜擔當中央統籌及指導角色,但由於樹木辦與各部門間沒有從屬關係,無從涉足其他部門的樹木管理工作。2016年申訴專員公署的調查報告則顯示,樹木辦對眾部門的監督有待改善,應加強與各部門的溝通。

+3

上文節錄自第10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3月26日)《換樹與護樹》。

其他「換樹行動」相關文章:【換樹行動】更換台灣相思 樹博士:黃金機會審視本地樹木規劃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敬請留意3月26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4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