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水自主】港府用水管理不彰 惜水不成淪「大嘥鬼」

撰文:李耀宗
出版:更新:

發展局上周三(20日)回覆立法會議員胡志偉查詢,指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是過去三年耗水量最高的政府部門;其中渠務署耗水數字更逐年遞升,反映部門內部惜水文化欠奉。港府現時雖推行一連串惜水政策,但成效缺乏持續性,導致本港近年人均每日耗水量不跌反升。在氣候變遷影響降雨、內地東江水開天索價且沿岸城市競爭漸大下,港府又有何對策,防止1963年大旱制水重臨?抑或草草了事,待旱災爆發時才來臨渴掘井?

上周三(20日)民主黨胡志偉在會上詢問發展局,有關港府水資源運用的問題。(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上周三(20日)回覆立法會議員胡志偉查詢,指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是過去三年耗水量最高的政府部門,去年耗用1,238萬立方米食水;其次為懲教署、食物環境衞生署和警務處,去年分別耗用434萬立方米、352萬立方米以及247萬立方米食水。

發展局強調,水務署已為高用水量的政府部門制訂「用水效益最佳實務指引」,限制非必要用水,但參照局方提供各部門耗水數字,渠務署耗水量由2015年192萬立方米,持續上升至去年222萬立方米,警務處近年用水亦居高不下,證明有關指引缺乏約束力。

港人耗水量遞增 東江水依賴嚴重

水務署資料顯示,2016年全港食水消耗量達9.87億立方米,平均每名港人日耗135公升食水,較全球平均值110公升高兩成。所用食水當中,多逾一半即5.37億立方米屬住宅用水,服務業及商業用水則佔約四分之一(註見附表)。另外,該年亦有近7,800萬立方米食水,供應至上水、山頂、南區等尚未鋪設海水沖廁系統的地區作臨時沖廁用途,佔總用量近8%。

香港缺乏湖泊、河流等天然水資源,靠散布不同地區的水塘收集雨水。港英政府於1960年又以「海中水塘」形式建造船灣淡水湖及萬宜水庫。目前全港近三分之一土地被劃為集水區,以2016年為例,共收集3.85億立方米食水。單憑水塘蓄水量不足以支持人口需求,香港自1965年起輸入東江水,以紓緩供水壓力,至2006年,特區政府與內地簽訂供水協議,以「統包總額」方式逐年購買最多11億立方米東江水,作為本港主要食水來源。2016年東江水實際輸港量6.29億立方米,佔本港整體食水供應約六成二。

港府惜水政策不彰 用水量不跌反增

在《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下,港府沿宣傳教育途徑,包括發起「齊來慳水十公升」運動、舉辦惜水嘉年華、推出「用水效益標籤計劃」鼓勵選用節水用具等,推動公眾和業界節約用水。相關措施推行後,本港人均每日耗水量曾一度由2008年的137公升,減少至2013年的130公升,但之後回升至前年的135公升,反映政策成效缺乏持續性。

水務署亦曾在2011年進行全港性「住宅用水調查」,分析港人用水習慣和趨勢,以制訂針對性節水政策;但之後未有再度舉辦同類調查,數據早已過時,難以作為維持可行政策的有效依據。另外,該署至今尚未要求主題樂園、樽裝飲品廠等耗水量特大的工商業食水用戶,公開用水數據和設立任何用水效益指標,亦未有對長期出現滲漏和濫用食水的用戶,徵收懲罰性水費以示問責,難以推動社會各界節約用水。

水務署自2014年發起「齊來慳水十公升」運動,不過效果未如理想。(水務署圖片)

目前全港有達300萬個住宅及工商業食水用戶,審計署2012年報告曾批評,水務署似乎未有將打擊水管滲漏和非法用水定為優先處理項目,僅聘用六名客戶服務督察跟進違例個案;同年該署雖執行了1,235次突擊檢查,只有113宗個案成功入罪,執法效率欠佳。

現時本港尚有兩成人口使用淡水沖廁,水務署提出在新界西北和薄扶林鋪設海水沖廁系統,讓海水供應範圍擴大至全港85%人口,節省沖廁食水。其中薄扶林海水供應系統雖然於2013年完成,但根據審計署2015年調查所得,該區八成樓宇因相關接駁工程費用過高、住戶難以申請道路挖掘許可證施工等原因,未有轉用海水沖廁。《香港01》早前亦曾報道,水務署未有為東涌新市鎮近8萬名住戶安裝海水沖廁系統,每日平均耗用773萬公升食水沖廁,即約超過1,000萬支樽裝水。

與此同時,水務署亦分階段更換全港老化水錶,但因機械誤差導致的食水損失率,過去十年仍維持在約2%水平,反映水錶讀數不準的情況並無顯著改善。

即使水務署分階段更換全港老化水錶,讀數不準情況並無顯著改善。(資料圖片/蔡正邦攝)

學者:不「節流」​就​臨渴掘井

政府將斥資91億元建將軍澳海水化淡廠,料日後可供應本港一成用水。(水務署圖片)

為開拓東江水、雨水以外的新食水來源,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11年《施政報告》提出重新發展海水化淡。政府擬定2023年在將軍澳落成一座中型化淡廠,最高年產量9,855萬立方米,佔本港現時食水總量約一成。至於淨化生活廢水重用方面,水務署亦計劃在2022年向新界供應再造水作灌溉、沖廁、清潔等非飲用用途,每年節省約2%,即2,100萬立方米食水。兩種新供水方法預計可為本港每年額外供應1.2億立方米食水。

然而,香港大學水資源技術與政策研究中心行政總監李煜紹強調,有關做法雖可在本港旱情嚴重時提供緩衝,但卻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因是廠房設施建設需時,食水生產量難以快速提高,遠遠追不上經供水網絡流失的食水量,「即使政府大力投資開拓新水源,只要供水系統尚有漏洞,所生產的食水亦只會白白浪費掉。」

李煜紹又說,其實政府不是不明白問題所在,只在於有沒有決心坐言起行、盡快「節流」救亡,抑或草草了事,待旱災爆發時才來臨渴掘井,補救不及。

港府惜水政策成效不彰,又如何推動社會各界投入節約用水?(資料圖片)

如欲了解如何減少本港對東江水的依賴,以及推動社會各界投入節約用水,請按擊此處

上文節錄自第11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25日)《有錢便任性 年「嘥」3億立方水 開源慢 不節流 自製水危機》。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