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社會福利】內地社工發展起步遲 從港人北上督導說起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社工在社會擔任着重要的角色,為失能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提供最後一道防線。香港的社會工作開展七十年,已發展出一套成熟的制度,並培養出一群有心的專業社工服務社會。今年2月,中央政府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當中鼓勵港澳與內地社會福利界加強合作,推進社會工作領域職業資格互認,加強粵港澳社工的專業培訓交流。其實香港與內地社福界早有交流,約十年前,內地大規模推動社會工作發展,一批有使命感的香港社工前往內地擔任督導,手把手將猶如「白紙」的前線社工教導成才。十年過去,內地管治思維漸漸改變,愈發重視社會工作,香港卻囿於資源及制度上的問題,社會工作發展停滯多年。在各方大談大灣區融合交流之際,社會工作有沒有這樣的條件?在社會工作特別是培訓社工發展較成熟的香港,又會有什麼機遇和挑戰?本專題從當年香港社工北上督導說起,細看兩地社會工作的異同,再審視香港的角色去向。此文章為《粵港社工十年交流記》系列報道文章之一

朱紅艷和王志偉見證着內地社工從無到有的急速發展,期望有一天能追上香港的專業水平。(高仲明攝)

約十年前,王志偉和朱紅艷從大學畢業,投身內地社工行列。縱使兩人修畢社會工作系的本科課程,仍對社工是什麼感到迷茫,加上欠缺實務經驗,連談論社會工作也缺乏自信。

六、七年過去,兩人從前線社工晉升為機構高級管理層,王志偉更成為行業協會會長。內地社工專業督導計劃統籌主任陳安發說,同樣的晉升在香港至少需要二十年時間。

約十年前,一批香港社工從深圳開始,陸續到廣東省各地區督導,從實務技巧、社工概念到社工價值觀等手把手傳授給當地社工,協助推動內地社會工作發展,現時內地的社會工作仍可見香港的影子。

朱紅艷向記者說明他們的機構項目,指現時部分項目也有參考香港的模式。(高仲明攝)

王志偉和朱紅艷的經歷,見證着內地社會工作從無到有的急速發展。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下來,與兩人一同入行的社工,很多都已離開崗位,王志偉亦由當初滿腔熱誠,希望內地社會工作能追到香港的專業水平,到現在認為早前大灣區綱要提出區內社工資歷互認的願景,仍是一個未能在短期實現的想法。

側重理論 缺實務窒礙發展

上世紀五十年代,內地高等院校隨着中共建政而改革,社會工作隨其他社會學學科一起被取消。直到八十年代,大學院校才開始重辦社會工作本科專業,但由於當時內地沒有社工機構服務,故培訓上以專業教育為先導,一路過來,是先有了社工的學科,再有社工機構和服務,因而側重於理論教導而欠缺實務經驗,窒礙了社工發展的步伐。

內地的社會服務機構一般以一個街道為服務對象,跟香港的專項服務稍有不同。(高仲明攝)

社工在社會中擔當着「潤滑劑」的角色。當經濟發展到某個階段,社會問題便會浮現,矛盾開始突顯並日趨複雜,便需要社工調解、緩和,甚至修補缺口。

隨着內地經濟急速發展,眾多複雜的社會問題與日俱增,譬如農民工及留守兒童的問題,內地政府開始重視社會工作的發展。2006年,中共公布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建設宏大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希望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制度體系。

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社會工作人才列為國家六大重點發展人才,目標是2015年培養出200萬名、2020年培養出300萬名社會工作人才,以對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社會工作人才列為國家六大重點發展人才,以對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是其中一類社工服務機構。(高仲明攝)

就在內地社會工作發展步伐邁開大步之際,本是江蘇人的朱紅艷,在武漢修讀完社會工作本科課程後,便到深圳開展她的社工生涯,之後再修讀研究生課程。2007年,深圳成為全國第一個發展專業社會工作的地方,朱紅艷工作的「東西方社工服務社」是最早成立的社工機構之一。考慮到自身欠缺實習經驗,加上知道會有香港的督導前來指導,朱紅艷選擇來到深圳這個陌生的城市發展。

同樣是2007年,香港社會服務發展研究中心(下稱「社研」)和內地政府合作,組織了一群有經驗的香港社工督導前往深圳,協助發展切合當地需要的社工制度。這種督導工作後來陸續擴展到東莞和廣州等城市。

社研對內地社工發展擔當重要角色,(左起)總幹事李永偉、主席邱浩波及內地社工專業督導計劃統籌主任陳安發。(鄭子峰攝)

朱紅艷入行後,跟着香港的督導學習實務技巧,包括如何做個案工作、開設小組、帶領活動等,把當年從書本上學到的社會工作理論應用起來。當年,內地社會對社工的認知度不高,她所在的社區也不例外,需要主動尋找個案,她亦因而開始了外展服務。

她憶述做社工的第一年,會到社區的公園打轉,看看有沒有需要幫助的人,她的第一個個案便因此而來。那是一名離家出走的少年,那時少年正在亭子裏睡覺,聊天後發現少年已在那裏睡了一個晚上,於是嘗試聯繫他爸爸,才知道他和家人有矛盾,想找份工作。少年在她協助下,在超市找到一份搬運的工作,後來終於過回較為平穩的生活。

朱紅艷入行後,跟着香港的督導學習實務技巧,十年後,現時已成為機構的管理層成員。(高仲明攝)

朱紅艷提到,那時因為有香港顧問指導,故能順利完成個案,後來,她總結案例寫下自己的經驗,並憑此奪得深圳市社會工作優秀案例比賽的獎項。自那時起,她養成了寫案例的習慣, 十年間,她累積了不少案例,為自己總結的同時,亦透過比賽讓更多人可以參考,為行業作出貢獻。

「這些東西都是在香港顧問帶領之下,我們參與社會工作積累的成果,是非常寶貴的經驗,讓我們的工作留下一些痕迹。這個行業還是得慢慢做,後來就開始有感情,就慢慢留了下來。」她現時說起來雲淡風輕,但當時從零開始學起,不管對他們這些前線社工還是香港督導而言,都絕不簡單。

(高仲明攝)

社研的陳安發是第一批前往內地的香港督導,他形容當年內地的社工像白紙一張,「他們當時對應該如何做毫無概念,我們同事要手把手教他們做事,尤其當中的外省人,人生路不熟,有些還有語言問題,又不懂實務社工工作,雖說當時有我們來督導,但一個星期只見一次,他們最初無論工作能力、效率和質素也很低。」

督導初期,香港及當地社工如何描述當時的情景及困難?繼續閱讀︰【大灣區.社會福利】內地社工機構規模增長快 專業性未如理想

上文節錄自第16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17日)《粵港社工十年交流記》。

相關文章:【看不見的風景.五】社工充當「眼睛」:旅行是基本權利【等死的人.下】社工指社區缺晚期病患支援 患者護理規劃不足【快樂練習課.三】社工看孩子 快樂成長最緊要有空間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