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言自得】天才的哀歌 平庸的凱歌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這段文字出自張愛玲,是她18歲女文青歲月在香港大學念書時寫的得獎作《我的天才夢》。寫的是她自己,是反思自己成長的深刻體會。不少天才橫溢的兒童,長大後都遇到各方面的適應問題,導致一生坎坷,甚至悲劇收場。我也認識一個。但因為個人私隱原因,這些個案資料鮮能見光。張愛玲是公眾人物,故此有關她的「適應問題」,有較多文字記錄,讓人一窺天才的光彩和哀歌。撰文:楊志剛

張愛玲的童年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當時還沒有「智商」這個概念。九十多年後的今天,心理學和腦神經學的突破,已讓我們清楚知道要預測一個人將來成功與否,「智商」並不是最可靠的指標。例如香港資優教育學院便不用智商測驗來取錄學生。

張愛玲(資料圖片)

最能準確預測一個人成敗的是「堅毅」(grit)。「堅毅定勝負」這個理論由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德沃兒(Angela Duckworth) 經多年研究得出。這項發現亦令「grit」成為近年美國教育界最熱門的詞彙。但成敗得失箇中因由複雜,堅毅亦只是其中之一。

小時候的張愛玲無疑是神童。她這樣寫自己:「加上一點美國式的宣傳,也許我會被譽為神童。我三歲時能背誦唐詩。我還記得搖搖擺擺地立在一個滿清遺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眼看着他的淚珠滾下來。七歲時我寫了第一部小說……」但是在現實社會裏,她自嘲為一個廢物:「在一間房裏住了兩年,問我電鈴在哪兒我還茫然。我天天乘黃包車上醫院去打針,接連三個月,仍然不認識那條路。」

張愛玲(資料圖片)

她在《我的天才夢》說:「我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吹風笛,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頂的綠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嚙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很明顯,文壇才女最大的適應問題,是雅好孤獨,與人相處對她來說,是要穿上爬滿蚤子的華服。

現代心理學界的共識是成功與否決定於三大族群因素。第一個族群是與智商有關的能力,例如數字、邏輯思維、分析能力。第二個族群是其餘個人特徵,其中最重要是堅毅,其他特徵包括誠信、道德、同理心等性格特徵。第三個族群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技能。這包括人際關係,情緒管控等能力。

張愛玲在人際關係和社會能力方面顯然嚴重不足。1955年她離港赴美,雖然當時她已經名滿中國文壇,但到了美國,她中文再好,也是市場有限,故此生活拮据。文壇才女落難他鄉,當地華裔文人奔走相助,其中一位是嶺南大學榮休教授劉紹銘。

嶺南大學榮休教授劉紹銘(資料圖片/曾梓洋攝)

劉教授在《文字的再生》一書中說:可以推想,張愛玲當時在美國的境況相當狼狽。「如果不是在美舉目無親,她斷不會貿貿然開口向我們三個初出道的毛頭小子求助,託我們替她留意適當的差事。」適當的差事,自然是教職。但張愛玲沒有博士學位,難獲教職。多位文人學者四出張羅,終於為張愛玲在邁阿密大學覓得「駐校藝術家」一職,薪酬亦不錯,但張愛玲還是把這個機會弄得一團糟。

她寫信給劉紹銘說:「病倒了,但精神還可以支撐赴校長為我而設的晚宴。我無法推遲(辭),去了,結果也糟透了。我真的很容易開罪人。要是面對的是一大夥人,那更糟。這正是我害怕的,把你為我在這兒建立的友好關係一筆勾銷。」須知校長晚宴,是大學高規格的活動。但張愛玲首先遲大到、到場後冷冷淡淡、對客人愛理不理。

在工作上,張愛玲喜歡離群索居。香港科技大學前院長鄭樹森曾經這樣描述: 她日間極少出現,工作都在公寓;上班的話,也是夜晚才到辦公室。劉紹銘在書中說:張愛玲沒有把「駐校藝術家」的職務看作一回事,否則院長不會出此「下策」,「傳令」她每天到辦公室去,「光去看書也成」。

張愛玲(網上圖片)

張愛玲有天才,有堅毅,一生全情投入文學創作,以文字聞名於世。但她屬極度「反社交」的宅女。她的生命就是孤雅地一個人活在文字世界,無法走出來,其餘一切與她無關。以她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如果她在人際關係方面和她的文字一樣機巧靈敏,其財富愛情名譽地位必定同樣輝煌。但她遠離社會的潔癖令她大半生坎坷。她第二任丈夫比她大30歲,較她早二十八年去世。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在美國洛杉磯獨居的寓所逝世,七天後才被人發現,當時她穿着生前最喜歡的暗紅色旗袍。如果在她臨終前,身旁有人照顧打點,我相信她會視之為對她孤雅的晚年添煩添亂。

對我們這百分之八十沒有天分、資質平庸的人來說,德沃兒「堅毅定勝負」這項發現是極大鼓舞,因為天才是天生的,堅毅卻可以後天培養,包括性格上、精神上的堅毅,以及體能上的堅毅。2000年內地出了一本暢銷書《哈佛女孩劉亦婷》,劉亦婷的父母在書中提及如何培訓女兒的堅毅力,包括要求女兒雙手握着冰塊,並將忍受凍和痛的時間不斷延長。該書成為內地虎媽豹爸手執一本的育兒手冊。劉亦婷十九年前入讀哈佛,有天分、有堅毅、有社交能力。她成功嗎?當然,否則所有有關自我提升的書都要付諸一炬。她如何成功,讀者自可「谷歌」她的近況。當然,亦有很多缺乏天分、資質平庸,但永不放棄、高堅毅力、高社會活動力的成功人士,能夠高奏凱歌。

上文節錄自第170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8日)《天才的哀歌 平庸的凱歌》。

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楊志剛的文章:一首詩,征服洋學生黑色科技 智能配偶黑色愛情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