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檢測|檢測局主席于常海:市民應學對鏡自行採樣 近100%成功

撰文:李恩慈 鄧家琪
出版:更新:

預料在9月初推出的全民檢測在本港掀起廣泛討論,據了解政府會憑請醫護及醫科生為市民採樣,不會讓市民自己做。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主席于常海直言,醫護做當然最好,但憂慮人手不足,認為應集中協助有需要的人士,否則便是資源錯配。他與研究團隊發現,只要市民對着鏡子,看清楚「吊鐘」和扁桃腺的位置,取樣成功率便接近百分百。
對於有指兒童和長者採咽喉拭子樣本風險高,于常海認為危險只出於不了解採樣方法,而這次全民檢測正是好機會,讓市民學習自行採樣,「對付傳染病一定要用科學思維,唔好人云亦云,諗一百個理由講會遇到咩問題或者困難,而係應該去克服。」

全民檢測・有片|記者實測咽喉拭子採樣 喉嚨無損但連環咳嗽流淚

全民檢測|檢測局主席于常海:市民應學對鏡自行採樣 近100%成功

鼻咽拭子最辛苦 深喉唾液難控制

于常海指,現在香港社會對新冠肺炎疫情草木皆兵,相信全民檢測有助市民安心,「同隔離鄰舍見到面都舒服啲啦」。然而,他認為坊間的消息混亂,大家對檢測方式存在誤解,令全民檢測似「好大陣像」。

他稱坊間的採樣方式各有利弊,採鼻咽拭子最辛苦,市民在採樣期間或會打噴嚏;深喉唾液的構思很好,惟吐唾液的份量難以控制,而採樣後的運送及化驗過程亦存在感染風險。 他認為咽喉拭子最為理想,因市民能掌握採樣技巧,而用作放置拭子的瓶子內含殺毒的化學液體,將病毒滅活,變得不具傳染性,故負責運送及化驗的人員均不會被傳染。

于常海指,本港的人手及資源不足,醫護人員已經很疲勞,應集中照顧有需要的人。(盧翊銘攝)

市民對鏡自行採樣 幾乎百分百成功

于常海和研究團隊獲創新及科技局撥款,由4月起收集約500名市民自行採集的咽喉拭子樣本。參加者年齡屆乎0至90歲,涵蓋不同職業背景,當中部份兒童及長者由家人協助取樣。最初有60多人參與研究,按照指引及圖示「撩喉嚨」,但大部份人均不成功。「後來我哋發現係指引寫少咗一句,就係要對住鏡做。」

團隊由5月開始,要求參加者照著鏡子張開嘴巴,看清楚「吊鐘」和扁桃腺的位置採樣,發現幾乎所有人皆成功。如何為之「成功」?于解釋,化驗人員會檢查兩種病毒基因和一種人體基因;而符合要求的樣本必須含有該人體基因,代表拭子已刷到正確位置。

于常海認為,長者及孕婦採樣風險都不高,但事前須清楚了解採樣過程可能出現甚麼反應。(盧翊銘攝)

學習自行採樣 為日後疫症作準備

採樣該自行解決抑或交給醫護負責,坊間議論紛紛。于常海直言,「最好就梗係咩都係醫護人員做晒,但人手不足嘅時候點算呢?」他指,本港的人手及資源不足,醫護人員已經很疲勞,應集中照顧有需要的人。「排隊去搵醫護撩喉嚨係咪實際呢?係咪效率高呢?定係資源錯配呢?應該重新諗一諗。」 他又說,由別人取樣的感覺缺乏安全感,容易令人恐慌,繼而可能發生意外;自行照鏡採樣反而能做好心理準備,不易出錯之餘,更能減低傳染醫護人員的風險。

他續稱,這次全民檢測是學習的好機會,讓市民學習自行採樣。第三波疫情過後,可能還不幸出現第四、五波疫情;數年後更可能出現另一種不明疫症,再需全民檢測,故他認為市民早晚也需學會採樣。「今次有信心咪自己做囉,無信心、欠缺自理能力、小朋友同老人家都可以搵醫護人員幫手採樣。」他又舉例說,美國早前進行大型檢測時,將拭子寄到市民家中,讓他們在家採集樣本,指出外國早已不乏自行採樣的做法。

于常海認為,全民檢測耗費人力和資源的事,而絕大部份參與全民檢測的市民均無受感染,遂適合混合樣本化驗。(盧翊銘攝)

刺激反應屬個別情況

早前澳門有兒童在採集咽喉樣本期間,咬斷並誤吞拭子。澳門衛生當局規定未滿18歲人士,接受病毒檢測只能用鼻咽拭子。于常海認為意外屬個別事件,「唔會用一件事情斷定適唔適合兒童做。」他又稱,意外在任何情況都會發生,我們應想辦法讓風險減到最低,而非擔心可能出現的意外而不做重要的事。

曾有不少醫生指出,長者和孕婦不適合採集咽喉樣本,以免引起刺激反應。于常海表示,「梗會有人唔舒服或者過度緊張,危險只係因為唔知點去做,如果知道點做就唔危險。」他認為長者及孕婦採樣風險都不高,但事前須清楚了解採樣過程可能出現什麼反應,譬如嘔吐和咳嗽。

+1

倡用混合樣本化驗

于常海認為,全民檢測是耗費人力和資源的事,而絕大部份參與全民檢測的市民均無受感染,遂適合混合樣本化驗。混合樣本即將市民分為數人至數十人一組,然後混合每個小組的樣本一併化驗,若發現小組內有陽性樣本才逐人覆檢。他指,北京、武漢等國內城市亦曾採用此做法應付全民檢測,「如果10000個樣本變1000個樣本,100個樣本變10個樣本,做得快幾多呢!」他表示,咽喉拭子的樣本份量是固定,作混合化驗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