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衛星演練「太空纏鬥」 美太空軍:技術優勢正迅速縮小

中國衛星演練「太空纏鬥」 美太空軍:技術優勢正迅速縮小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美國太空軍高階將領示警,中國衛星已在近地軌道進行「太空纏鬥」演練,展現高機動性與軌道戰術能力,顯示中方在太空軍事技術方面正快速進展。

美國媒體《防務新聞》(Defense News)3月19日報道,美國太空軍副參謀長古特萊恩(Michael Guetlein)在華府的麥卡利斯國防計劃會議上表示,「透過我們的商業資產,我們觀察到5個不同的物體在太空中同步移動、彼此穿梭,展現高度可控的機動能力,這正是我們所稱的太空纏鬥(dogfighting in space),他們正在演練衛星間的戰術、技術與作戰程序」。

報道稱,此次演練發生於2024年,涉及3顆「試驗-24C」(Shiyan-24C)衛星,以及2顆「實踐-6」(Shijian-605A與605B)衛星。其中「實踐-6」系列被外界認為具有信號情報(SIGINT)收集能力。此次演練不僅顯示中國具備在軌高機動性,也可能涉及偵察與接近其他衛星的能力。

古特萊恩將這次中國「衛星纏鬥」演練與俄羅斯2019年的「俄羅斯套娃式」(Nesting dolls)衛星展示並列為主要威脅之一。當年俄方一顆衛星釋放出較小的子衛星,並多次接近美國軍用衛星,被視為潛在的軌道攻擊演練。

古特萊恩警告,美軍與對手之間的太空科技差距正迅速縮小,「過去我們擁有巨大優勢,但如果我們不改變對太空戰的思維,這個技術差距可能反向發展,對我們不利」。

古特萊恩強調,美國太空軍的存在「不是只是為了太空本身,而是要確保聯合作戰部隊在戰場上擁有可靠的太空支援,就像陸、海、空、網絡等其他作戰領域一樣」。


AI上太空|中國發射全球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 開啟太空計算時代

撰文:盛昀
出版:更新:

《央視新聞》報道,5月14日12時12分,國星宇航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太空計算星座021任務12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標誌着全球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發射。

長二丁火箭點火升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科技日報)
長二丁火箭點火升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科技日報)

報道指,首發星座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將開啟全球「太空計算時代」新篇章。太空計算星座021任務是國星宇航發起的「星算」計劃首次發射,也是之江實驗室「三體計算星座」的首次發射。

首發星座通過星間激光高速互聯、星座穩定組網和算力分布式調度,構建開放共享的太空計算系統,打造天基智能計算基礎設施。星座將完成太空計算系統建鏈、組網、成雲等天基計算基礎功能的在軌驗證和應用。

國星宇航「星算」計劃首發星座計算衛星Ⅱ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科技日報)
國星宇航「星算」計劃首發星座計算衛星Ⅰ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科技日報)

首發星座的建設將構建未來算力網絡,實現特定場景由「天數地算」向「天數天算」轉變,滿足日益增長的太空即時計算需求,助力中國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計算基礎設施,搶佔未來產業前沿賽道制高點,突破人工智能領域邊界從地面邁向太空。

長二丁火箭點火升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科技日報)
國星宇航「星算」計劃首發星座一軌12星抵達發射塔架。(科技日報)

首發星座12顆計算衛星採用國星宇航自研的智能網聯衛星平台,除配套了國星宇航自研的AI載荷外,還搭載了之江實驗室研製的星載智能計算機等太空計算軟硬件和天基模型,實現了「算力上天、在軌組網、模型上天」。每顆衛星均具有星載智算系統、星間通信系統,能夠實現整軌衛星互聯,具備太空在軌計算能力。

12星箭上排布圖。(科技日報)
12星箭上排布圖。(科技日報)

星座組網後將形成全球最強的太空計算能力。衛星同時搭載了80億參數的天基模型,將執行天文科學觀測等在軌任務。

本次發射的衛星還搭載了廣西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製的宇宙X射線偏振探測器,將通過天基天文時域模型對伽馬射線暴等各類瞬變源進行在軌快速探測、證認、分類,並觸發雙星協同觀測,實現秒級判斷和99%的識別準確率,以「人工智能+」推動太空科學研究範式變革。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