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賽馬會小學AI輔助教學 系統即時分析學生表現回饋助分層教學

人工智能(AI)近年開始走進校園,當全球教育界仍在爭論「AI會否取代教師」,或憂慮「教師重要性逐漸褪色」時,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已採用教學新模式:教老師利用AI系統輔助教學,做到課堂實時分析學生學習難點、推行分層教學,靈活照顧班上不同程度學生需要,提升學習成效。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副校長羅金源表示,學校並非使用DeepSeek、Gemini等現有AI系統,而是與本地科創公司合作開發切合香港課程框架的AI工具,「可以啱返學生程度及能更靈活地配合教學需要」。

AI即時揪錯 弱點秒變練習題
AI是雙刃劍,關鍵在於如何善用。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找本地科創公司開發校本AI,把AI變成教學的「智能助手」。
在六年級數學堂上,任教數學科的副校長羅金源正教授學生作答面積與周界,並讓學生透過AI系統作文字題練習。通過AI系统,羅副校長可隨時查看每個學生的答題進度,若學生答案有誤,還可因應學生錯誤之處,即時讓AI系統生成題目,讓學生加強操練。
助分層教學 同學不會坐「冷板凳」
另一方面,若學生能正確回答題目,老師亦能讓AI系統即時生成難度更高的題目讓學生拆解,做到即時監測、分析難點及分層教學。
達至即教學、即批閱、即改正效果
另一邊廂的五年級中文課上,學生正學習以運動會熱鬧氣氛主題創作排比句。學校高級主任卓煒嫻表示,AI系統能迅速判斷學生所作句子是否符合排比句的原則,並根據學生程度,提供個人化指導。例如AI系統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添加主題句、額外形容詞,甚至將句字擴展成為描寫場面的段落。
卓主任表示,在AI系統協助下,課程上她有更多時間即時審視學生作品以及和學生討論。例如有學生寫出了符合標準的排比句,但選材內容卻偏離主題,她便可即時點評學生作品,共同探討如何優化選材,強化教學靈活性。
AI生成英語虛擬人物 學生沉浸式互動練會話
除此之外,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又將AI技術融入英語教學,針對不同年級設計沉浸式情境互動教材,提升英語學習成效。
例如二年級課程運用AI生成四季主題電子互動故事書,學生可即時參與情節走向的決策。六年級則透過AI生成卡通版的英國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的虛擬形象,學生以問答形式與螢幕角色即時對話,強化口語能力。
老師角色由單向傳授知識 變培養學生思維
高級主任蔡湘儀指出,未來老師角色更著重思維的培養,「課堂的時間可以更多地用來進行分析、推理和解決問題等高層次的訓練,而練習的部分則交由AI處理。」
AI輔助教學 老師需提升備課質量和深度
羅副校長亦指出,課堂上利用AI輔助教學,老師備課內容和方式也有所改變。他以數學科為例,過往備課主要設計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並按照固定的教學流程進行鋪排,但現在教師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學生的學習層次,並設計出有層次性和連貫性的教學內容。
「課堂可以從基礎的概念A開始,當學生掌握了A之後,進一步發展到A1、A2,甚至A3的高階內容。這樣的設計不僅有助於學生逐步深入理解,也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他坦言教師備課工作量可能更大,但卻能提升備課的質量和深度。
該校去年開始與本地科創公司合作,創建校本AI系統,並引入數學及常識科,今年進一步在中文及英文科課堂上應用,並設創新科技組,成員由各科老師組成,針對學生學習和教學需要與創科公司溝通,設計符合校本需要的教材,在任教班別試行。
同學讚AI傳授閱讀理解秘技
學校試行AI教學,學生反應如何?孔同學表示,AI教學有助她理解複雜的數學概念,令成績有進步。「方程式好多時要運用到天秤原理,若搞錯了的概念可能整條算式都會錯,AI會好清楚解構每一步概念係點,唔使估估吓。」
另一位吳同學稱,中文閱讀理解向來是他的弱項,但AI助他解構文章模式。「透過AI,我學識先找出每段關鍵字,從而會較掌握文章中心思想,其實同樣道理都可應用在中文作文上。」
支持本地科創公司 設計校本AI更貼合香港課程框架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校長張錦欣表示,市場上現有的AI系統大多難以貼合香港課程框架,她以學校英文科的AI教材為例,內容由學校預設至切合香港小學生程度,引導學生互動,增投入感,「現成AI系統未必有這個效果」。
張校長指,香港具備一流科創人材,本港學界應支持本地科創公司,但現階段學校與科創公司合作處於試驗模式,故暫時未涉及金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