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小便有泡是什麼原因?三招判斷是否蛋白尿 水腫疲倦速就醫

上完廁所後,尿中有泡泡是很常見的現象,卻也不免擔心自己是不是「腎臟壞掉了」?台灣腎臟科醫生洪永祥分享「3招」教你判斷,分別是泡沫細緻又綿密、黏答答散不開,以及合併水腫、腰痛及疲倦等異常症狀,一旦出現這些現象就得留意可能是蛋白尿。腎臟科醫生謝至同則示警,蛋白尿會加速腎臟病惡化,越嚴重者腎功能退化速度就越快。

【圖輯】點圖放大看懶人包👇👇👇
洪永祥醫生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指出,排尿後若泡泡有大有小,不需太過擔心,大部份情況下都不是蛋白尿;倘若泡泡細小綿密就像啤酒泡沫,就要特別小心。再來是上完廁所後可觀察泡泡持續的時間,一般人若是水喝太少,泡泡維持5~10分鐘就會消失不見,如果泡泡呈現黏稠狀態,沖水後仍附著於馬桶壁上,也須提高警覺。
最後則是留意是否有合併症狀,洪永祥說,當尿液有泡泡且伴隨腳水腫、腰痛或是異常疲累等跡象,也是警訊。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曾指出,在正常情況下,尿液中只會有極少量的蛋白質,如果尿液中的蛋白質異常增加,就容易讓小便產生泡泡,也就是所謂的「蛋白尿」。
謝至同指出,評估腎臟功能好壞的方法最直接就是抽血檢查,看血中肌酐酸與腎絲球過濾率的數值,但除了抽血以外,尿蛋白的多寡也是用來判斷腎臟功能的重要數據,即使抽血腎功能正常,但驗尿發現有蛋白尿,仍代表有腎臟病,且蛋白尿也會加速腎臟病惡化,蛋白尿越嚴重的人腎功能退化的速度就越快,未來需要洗腎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相關圖輯】癌症|婦人糞便灰白色驚揭患胰臟癌 大便三種顏色分別代表什麼?(點圖放大瀏覽👇👇👇)
謝至同提醒,腎臟病的前期絕大部份的病人是不會有症狀的,往往要到慢性腎臟病第四期、第五期,甚至到了需要洗腎時才開始出現疲勞、水腫、貧血等症狀,建議民眾要定期接受健檢,只要簡單的抽血和驗尿,即可明確知道自己有沒有腎臟病;另外如果發現有泡泡尿、水腫等腎臟病相關症狀,更要及早就醫檢查,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泌尿科醫生李致樵說,很多人會因為尿尿出現泡泡,特地到門診就診。不過,他強調,尿尿有泡泡大部份是正常的,少部份才是有問題的,無論性別,只要小便到馬桶裡,因為排尿水柱衝擊到水面,本來就容易因物理現象產生暫時性的泡沫,而正常來說,泡沫會在10~20秒內慢慢散開消失。
【相關圖輯】大便從不用衛生紙!一家六口共用毛巾擦屁股:不如想像中那麼髒(點圖放大瀏覽👇👇👇)
李致樵提醒,假設泡沫超過1分鐘以上未散,建議到泌尿科或腎臟科驗尿檢查,確認尿液裡是否有尿蛋白或糖份過量的狀況。然而,還是有不少人因為產生的泡沫比平常多或範圍較大,甚至過了好幾十秒都沒有消散,而開始擔心自己的泌尿系統是不是有問題。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
【本文獲「ETtoday」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