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天氣悶熱潮濕容易失眠、心浮氣躁? 中醫推介5大安睡穴位

失眠|天氣悶熱潮濕容易失眠、心浮氣躁? 中醫推介5大安睡穴位
撰文:林荺晞
出版:更新:

「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景岳全書 · 不寐》此是指睡眠的根本在於陰,是由心神所主宰的。近日天氣悶熱難耐、加上陰雨潮濕,很多病人會就失眠問題尋求治療:時而難入睡,時而噩夢、或半夜醒後難再入眠。那麽,爲什麽在這春夏交替之際,睡眠不安的情況會特別加重呢?
本文作者:林之蘭 註冊中醫師

由3月初旬開始,時至「驚蟄」。此時大地回暖,陽氣漸盛,春雷初響,雨量漸增,自然界呈現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氣溫回升顯著,日照時間也明顯延長。然而由於冷暖氣流交會,氣候變化多端,溫度起伏明顯,容易引發身體不適,人們自然臥而不安。

至於甫過的5月5日則迎來「立夏」,標誌著夏季的開端。此時暖風徐徐,白晝漸長,草木茂盛。在春夏交替之際,隨著氣溫攀升,人們常感心浮氣躁,虛煩不得眠,睡眠品質下降、多夢,自然醒來後持續倦怠懶散。

天熱受外界濕氣侵襲

當人體受外界濕氣侵襲(如潮濕氣候或飲食不當),若代謝功能失調,濕邪便會積聚體內。隨著時間推移,濕濁阻滯氣血運行,導致氣機不暢,久鬱則化熱,形成「濕鬱化熱」的病理狀態。此時常見口乾發苦,但因濕濁內阻而不思飲水。同時因內熱上擾,舌質偏紅,舌苔黃厚膩濁。

若患者本身體質陰虛,則以陰虛為本、濕熱為標,簡單而言就是:本來身體已經很乾,卻也處理不走額外的濕邪。因爲身體受濕邪阻礙而水液運行失調,代謝失衡、也吸收不到水分,加上陰虛體質尤如煲乾水(陰虛火旺),結果濕濁鬱而黏稠在內,化熱進一步加重。

這種陰虛濕熱的病人容易半夜盜汗熱醒,汗液質黏而味道較重。同時可見食而無味、納呆,大便溏黏,面部 T-zone 有粉刺浮出等濕熱表現。

安睡穴位介紹

搭配使用:睡前30分鐘,建議先以輕柔力道依序按摩頭部四大穴位(百會、頭維、神庭、印堂),最後用指腹柔按頸部(安眠穴),配合緩慢深呼吸,逐步收斂心神。

1. 百會穴
定位:頭頂正中央,兩耳尖連線與頭部正中線交會處。
功效: 調節全身陽氣,因能平肝熄風、安神,故能緩解焦慮、頭痛,改善因壓力或氣血不暢導致的睡眠問題。 注意:體質虛弱者或孕婦不宜強刺激。

2. 頭維穴
定位:頭部兩側,額角髮際線上0.5寸(約半橫指),前額與顳部交界處。
功效: 緩解頭痛、頭暈,能祛風泄火,舒緩因用腦過度或緊張引起的失眠,幫助放鬆神經。

3. 神庭穴
定位:前額正中線,髮際線往上0.5寸處(約半橫指)。
功效: 能安神利竅,改善失眠、多夢、心神不寧。可緩解因抑鬱症所導致的思慮過度而出現的入睡困難。

4. 印堂穴
定位:額部兩眉頭之中間。
功效: 寧心安神尤佳,能舒緩焦慮情緒,可調節心神而幫助快速入眠。

可用拇指指腹、輕力從印堂向上反覆輕推至髮際(開天門),或定點按揉/稍微受壓印堂5分鐘,有助增加睡意。

5. 安眠穴
定位:耳後方凹陷處(翳風穴)與後頸部髮際線上的凹陷處(風池穴)連線的中點。
功效: 因能使人安然入眠,故名安眠。主鎮靜安神,緩解煩躁不安所致的失眠、多夢、淺眠易醒。

以按摩穴位輔佐入寐,配合近期大熱的安眠香薰皂、喜歡的精油,也可以搭配溫熱敷肩頸,或搭配40°C左右的溫水泡腳10分鐘,促進身體氣血循環放鬆,相信能幫助大家一覺好眠。若長期受失眠困擾,或伴隨心悸、持續性疲勞等症狀影響日常生活質素,則建議盡早就醫。從體質調理與改變生活習慣雙管齊下,才能有效找回安穩睡眠節奏。

如有任何疑問,請向註冊中西醫查詢。

《本文資料獲林之蘭 註冊中醫師授權轉載。》

香港註冊中醫師(全科)林之蘭中醫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