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報名人數8年首降 1335萬考生背後並非單純「高考降溫」

內地全國高考將於6月7日至10日舉行。5月28日,中國教育部公佈2025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335萬人,較2024年的1342萬減少7萬人,這是自2017年以來首次出現下滑。這場被視為「改變命運」的考試,正面臨出生人口波動、職業教育分流與升學觀念轉變的接連衝擊。
據內媒盤點,2015至2017年,高考報名人數一直穩定在940萬左右,2018年升至975萬;2019年首次突破千萬大關,達1031萬,之後每年持續上升。2020年為1071萬、2021年為1078萬、2022年為1193萬、2023年為1291萬,到2024年更創歷史新高達1342萬。2025年報名人數雖仍處於高位,但整體出現回落。

這一回落,立刻引發輿論對「高考降溫」現象的討論。
報名人數下降,部分輿論傾向解讀為「年輕人不再迷信高考」。誠然,社交媒體與網紅經濟的崛起讓更多青少年開始嚮往自媒體、技能導向自由職業、創業等多元化生涯路徑,這些看似「非傳統、非主流」的選擇,對年輕的「05後」而言或許更彈性、更具吸引力。此外,高考的高風險模式,與高投入、長周期、不確定回報的現實,都在令年輕人重新審視這場決定人生的考試。
不過,高考報名人數減少背後,並非單一原因所致,而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從人口結構來看,2025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大多出生於2006年、2007年。數據顯示,內地2006年出生人口為1581萬、2007年為1591萬,皆低於2000至2005年間的出生高峰期(當時每年出生人口多在1600萬至1765萬之間)。這種自然減幅是高考人數下降最直觀的背景原因。
除應屆考生意外,復讀生的變化也是關鍵因素之一。2024年全國高考實際報名人數為1342萬,其中復讀生達410萬,創下歷史新高。據悉,儘管復讀生數字在近年逐漸上升,但2025年並未出現進一步大幅增加,成為高考報名人數回落的另一項影響變數。
職業教育制度改革、出國留學 分流升學路徑
另據內媒報道,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正持續分流高考主體報考人群。2022年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首次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中職、高職升入本科院校的通道日漸拓寬。
以上海為例,《2025年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自主招生計劃》顯示,今年上海新增29個中高職貫通、6個中本貫通及7個五年一貫制專業點。截至目前,上海已設立210個中高職貫通、80個中本貫通及75個五年一貫制專業點。市教委指出,這類「貫通式」長周期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正持續擴容。
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端鴻指出,「職教高考」與「中職本科直通車」吸引了部分原本可能選擇普通高考的學生,形成一定程度的分流。學生可通過「技能高考」、「高職單招」等模式升讀高等院校,這些數據則不計入6月普通高考統計範疇。
另根據教育部數據,2023年中國出國留學生總數突破80萬,較2019年增長23%。隨着一線城市及沿海地區家庭經濟能力提高,出國成為不少學生及家長的升學選項,尤其在香港、大灣區、新加坡、澳洲等地大學積極吸納內地學生的背景下,分流效應明顯。且伴隨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推動,境內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亦持續增長,進一步打破原有高考升學途徑的單一性。
高考報名減少 「雙一流」名校本科反增收
儘管報名人數減少,國家層面卻正推進本科教育資源擴張。據上觀新聞報道,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在今年全國人大會議上表示,將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力爭在2025年再增加2萬個「雙一流」(985、211)高校本科名額。
據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985高校已宣布擴招本科生,單校新增名額介乎100至500人不等,增幅集中於基礎學科、新興前沿領域等國家戰略重點。
據《上觀新聞》報道,2025年高校招生整體計劃將比去年增加2萬人以上,增幅約為4%。從表面來看,高考報名人數的下降似乎意味著總體的競爭壓力有所緩和。
但同濟大學教育評估中心主任樊秀娣指出,「全國總報名人數減少,並不代表各省市皆然」,例如福建省今年新增10個高考考點,報考人數達25.6萬,較去年的24.2萬增加1.4萬;江蘇無錫市則創下近十年報考與考場數量新高。同時,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與地區招生配額、專業熱度密切相關,不可簡單以報名總數推論競爭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本科擴招規模提升,但不少新增名額集中於國家戰略急需的新興學科,這些專業往往入學門檻不低,且未來行業成熟度與就業配套亦存在不確定性。對於中游或以下成績的考生而言,名額增加所帶來的實質機會有限。
高考報名人數的下滑,背後並非「高考降溫」的單一成因,尤其它仍是落後地區的學子們「躍龍門」的主要途徑。但隨著中國人口結構、教育體系與升學觀念的改變,職業教育將提供更匹配產業需求的升學通道,國際教育與新興生涯也將為學生帶來更多可能性。大學生就業壓力高居不下、學歷內卷加劇的社會背景,也會促使部分學生提早投身職場或轉向技能培訓。
也許「高考不再是唯一的出路」,但在多元的選擇中保持教育公平、促進人才培養仍是社會需要共同思考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