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銀髮經濟的挑戰與出路

來稿|香港銀髮經濟的挑戰與出路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馮廣榮

香港的銀髮經濟,據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的估算,在2024年60歲或以上長者的消費開支大約是3,420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約11%。經濟顧問估計到2034年,可以達到4,960億元。政府的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發佈了促進銀髮經濟的30項措施,涵蓋了促進「銀色消費」、發展「銀色產業」、推廣「銀色品質保證」、推廣「銀色財務及保障安排」和釋放「銀色生產動力」等五大範疇,希望以此拉動銀髮族的消費、發展銀色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以認證方式增加產品和服務的認受性來拓展銷售、善用和保障長者的財政資源以及吸引長者重新投入勞動市場以加強社會生產力。面對「人口老化」和「財政赤字」的處境,彷彿找到了範式轉移的出路。然而,銀髮經濟仍有些根本性問題需要正視和解決。

長者人口結構與消費能力的現實挑戰

要理解銀髮經濟的「基數」,我們應先了解長者人口結構及購買力。隨着香港老年人口持續上升,政府統計處預測,香港65歲或以上的銀髮人口將從2023的164萬增加至2043年的267萬,佔總人口的百分比將由約23%增加至約35%。屆時,超過三分之一的香港人口將會是銀髮人口,相關市場潛力不容忽視。因應銀髮市場增長迅速,長者樂齡產品和服務需求不斷擴大,開拓新的產品和服務可滿足長者需要,提升其生活質素,更帶來商機。但必需要問的是,銀髮族群的購買力有多強?

根據樂施會《香港貧窮狀況報告2024》,本港65歲或以上的貧窮長者人數超過58萬(即有約35%長者);而根據社會福利署數字,2024年底長者綜援個案和長者生活津貼個案為共約為87萬,(即有約53%長者)。邏輯上,在這兩項需要入息和資產審查的社會福利下的長者的資產有限,可見購買力「不算富裕」的長者有超過一半。他們關注的大多是一般而日常的消費,然而,這批長者在這方面的消費再怎麼促進也不會有顯著的增長,反之而言,考慮銀發經濟同時,別忘記基層長者的福利開支是恆常性的。

醫療照護需求對銀髮經濟的深層制約

不少香港人身邊的長者,每星期的「日常」就是覆診,他們是有照顧或護理需要,有時更要傭工或照顧員協助。人口老化意味着醫療和社會照顧需要的增加,以及慢性疾病病患率的上升。醫院管理局指出,在2020/21年度,65歲及以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口所佔的比例佔47%。綜觀而言,有一半的銀髮族卻是受着慢性病困擾,有護理需要。這種情況對銀髮經濟的發展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當大量長者將有限的資源用於醫療支出時,其他消費領域自然受到壓縮。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醫療負擔不僅影響長者個人,往往還需要家庭成員共同承擔,形成跨代的經濟壓力。在這種現實情況下,除了單純鼓勵長者消費,可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反而需要更多元化的支持方案。

現行政策與實際需求間需更細緻

雖然政府提出的30項措施涵蓋面廣泛,但在實際執行層面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在「銀色品質保證」方面,認證制度而要時間以建立市場公信力;在刺激消費方面,對基層長者的效果有限,因為他們的消費模式已相對固定;在釋放「銀色生產動力」方面,重覆現有崗位多未能充分發揮長者的經驗價值;應該重新思考長者就業模式,開發更多能發揮長者專業經驗的工作機會,而非僅限於低技術崗位。

更重要的是,這些政策較少觸及長者最迫切的長期照護需求,而這正是影響銀髮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隨著高齡人口持續增加,這種政策與實際需求間的落差可能會進一步擴大,需要更細緻的政策設計來彌補。

建構可持續銀髮經濟的未來方向

要讓香港的銀髮經濟真正發揮潛力,必須建立更系統性的發展框架。中期而言,應該重點發展樂齡科技,透過智能醫療監測、遠程照護等創新方案,降低長者的醫療和生活成本;長期而言,則需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適合香港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擴大銀髮經濟的「基數」。在社區層面,鼓勵健康長者參與社區服務,「積極樂頤年」。此外,社區更需加大推動不同互的助計劃,以凝聚「錢以外的社區資本」,例如「時間銀行」(Time Banking)和「社會處方」(Social prescribing)等不同界別的合作模式。

只有當長者關注的生活需求得到妥善照顧,銀髮經濟才能真正成為帶動社會發展的正面力量。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福祉的平衡發展,這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是關乎香港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作者馮廣榮是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講師、美國死亡教育及輔導學會認可死亡學院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