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7月9日「關稅倒數」:談的是投降條款,不是貿易協議?

不知不覺之間,經過一輪中東大戰驚魂之後,特朗普(Donald Trump)全球「對等關稅」的90天豁免「談判間」7月9日就會結束。白宮官員曾言特朗普會在90日內談成90個貿易協議,直到近日也在堅持會在限期前談成10個協議左右,待7月4日美國獨立日假期之後公布--然而,事實是唯一同美國達成到所謂「貿易協議」的就只有有對美商品貿易「入超」的英國……
「唯一」協議
早在5月談成的美英貿易協議,嚴格來說並非全面的貿易協議,英國的數碼服務稅、醫療市場、食品標準等關鍵爭議點都沒有觸及。本來只需面對特朗普全球10%最低關稅的英國,基本上只是因為地緣政治、巴結特朗普之類的「投降條款」。
美英協議的部份條款在6月30日開始落實。其中一條就是讓英國車不必面對特朗普的全球25%汽車關稅,按每年10萬架的配額以10%的基本關稅進入美國市場。這很明顯是英國接受特朗普「無中生有」關稅的單方面讓步,但為了換取特朗普調低一點關稅,英國卻要向美國開放牛肉和乙醇市場--由於英國沒有放寬針對激素牛肉的限制,前者影響有限,但後者卻將衝擊英國本土的生物乙醇產業。
而且,英國鋼鋁產品豁免於特朗普25%全球鋼鋁關稅的條款還未實施。如果7月9日還沒有落實細節的話,特朗普就有可能把英國鋼鋁的25%關稅提升至全球6月4日起已經要面對的50%層級。
在公布英美貿易協議之後,特朗普從來也沒有掩飾他把協議視為「投降條款」的事實。當時,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以及特朗普自己的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都擺出了一張簡明的協議成果列表,當中特朗普的一大「政績」就是把英國的對美關稅由5.1%減至1.8%,而美國的對英關稅則由3.4%增至10%。這不是貿易協議的「雙贏」,而是「美國贏、英國輸」。
停滯不前的貿易談判
另一邊廂,英國「投降」之後,大家卻看到以稀土出口管制和超過100%超高關稅反擊特朗普關稅戰的中國,最終卻能迫得特朗普讓步,把關稅互相減免下來,又收回一些美國高科技商品的對華出口管制來換取中國批准稀土出口。特朗普似乎是「吃硬不吃軟」。
此後,特朗普同其他國家的貿易談判就一直停滯不前。近日,從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到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再到白宮國家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哈塞特(Kevin Hassett)都在努力宣稱很快就有好幾個重要貿協議會在7月9日限期之前達成的訊息。然而,特朗普自己卻開始談起「沒有協議」的情況。
在周日(6月29日)播出的霍士新聞台節目上,特朗普聲稱:「我們達成了(一些)協議,但我寧願只是給他們寄一封信,一封非常公平的信,說:『恭喜你們,我們將允許你們在美國進行貿易,你們需要支付25%的關稅,或者20%、40%或50%。』」
對於會否押後7月9日的對等關稅重新實施限制,特朗普表示,他不認為他需要這樣做,但他可以這樣做。他又重申,「我將會寄出那些信,這將是貿易協議的終點。」
特朗普甚至舉出了一直被視為最容易同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之一日本為例:「親愛的日本先生,事情就是這樣。你們的汽車將被徵收25%的關稅。」
到6月30日,特朗普又在Truth Social上發文針對日本,指日本「被寵壞了」(spoiled)。「他們不願意接受我們的稻米,然而他們卻有嚴重的稻米短缺。換句話說,我們只會寄給他們一封信。」
7月1日,特朗普繼續針對日本發揮:「我們已經和日本打過交道了。我不確定我們會達成協議,我很懷疑。」他又說可能會徵收日本30%或35%的關稅--根據特朗普4月2日宣布的對等關稅,日本的稅率本來只訂於24%(當中包括10%全球最低關稅)。
對此,即將要面對參議院選舉的自民黨政府此前已表明不會為了取得關稅減免而犧牲農民利益。
日本首席關稅談判代表、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上周末訪美,只短暫會見了盧特尼克,沒有見着貝森特、也沒有會見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就回國了。
同一時間,另一個因為地緣政治原因被視為容易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印度,也在談判的最後一里路遇阻。雙方談判由上周原訂的兩天延長至第六天。印度始終不願向美國農產品開放市場(特別是可能牽涉宗教問題的乳類製品),亦要求美國撤銷包括10%全球最低關稅在內的對印26%對等關稅--但從英美貿易協議的例子來看,10%似乎是特朗普不願放棄的底線。
不過,特朗普對於美印協議出奇地樂觀,在7月1日表示他認為「我們會和印度達成協議」,印度將會容許美國進入其市場競爭,因此關稅將會大大減低。
同樣正在趕最後一里路的歐盟,據報也正在強硬其對美立場,要求美國減免10%的最低關稅,而且還要扣減其他類別的關稅,包括現已由25%提升至50%的鋼鋁關稅,以及25%的汽車、汽車零部件關稅等。
此前,特朗普曾威脅要把原本針對歐盟的20%對等關稅提升至50%,不過最後決定暫緩執行。
歐盟國家對於是否要強硬報復美國立場不一,但都在尋求類別關稅的減免。除了已實施的鋼鋁和汽車關稅之外,美國還在對銅、木材、藥品、半導體、關鍵金屬等商品進行國家安全調查,未來可能會對這些產品開徵新的全球類別關稅。歐盟也許是可以接受10%的最低關稅的,但前提必需是美國減免已實施的類別關稅,而且要在未來其他類別關稅的實施上給予歐盟確定性。
然而,特朗普似乎是想保留這些未來關稅作為進一步施壓他國的工具。貝森特日前便稱美國目前只集中在對等關稅的問題上,其他國家安全的類別關稅實施需時,容後再談。
接受特朗普的10%基本關稅本身,已是其他國家對於美國的一種單方面退讓。退讓之後如果連基本的關稅確定性也換不回來,那當然是「多談無謂」。
投降的是誰?
很明顯,特朗普想要的只是其他國家的投降。日前,特朗普突然以中斷與加拿大的貿易談判威脅,要求加拿大撤銷即將落實的數碼服務稅(按:主要針對美國科技巨頭)。加拿大總理卡尼(Mark Carney)其後以大局為重讓步,換來的卻是白宮的貶低。白宮發言人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6月30日表示:「這件事很簡單:加拿大總理卡尼向特朗普總統和美國屈服了。」
如今,美國同其他國家正在密集進行的貿易談判,其實並不是傳統意義上互惠互利的貿易協議,而是這些國家會願意接受多少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投降條款」。
問題是,在7月9日來臨之前,我們其實也不能確定「投降」的會是誰。如果在全球各國一起企硬,加上美國正在通過一份大舉加重國債負擔的財政法案,4月剛宣布對等關稅時已「退縮」過一次的特朗普,如今又敢不敢跟美股、美元、美債的投資者再對着幹?
英美貿易協議的案例,一方面是英國對美國的單方面退讓,另一方面也是特朗普暫緩關稅戰的下台階--協議只大體保留了10%的基本關稅,卻沒有解決英美貿易一直存在的核心爭議。
或許,到7月9日,特朗普政府為了不再激化貿易戰,將會與其他國家達成像英美協議那樣膚淺的共識,又或者具體細節留待日後繼續談的初步協議,因而換取到押後、削減或撤回對等關稅實施的下台階。當然,其他國家如果要暫時接受10%最低關稅,是對特朗普的退讓,但特朗普什麼重要貿易條件也談不回來,其實也將是特朗普自己的變相認輸。
貿易從來都不該是不是你輸就是我贏的零和遊戲,偏偏在特朗普眼中,貿易就是一場零和遊戲,別國賣東西給美國就是別國佔了美國便宜。用這種邏輯去進行談判,最終結果也只能是一個雙輸之局,差別只在於大家輸的是多還是少而已。